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2期经验交流

颈内静脉后路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中心静脉置管术无论在麻醉科还是在其他临床科室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是重症监测、抢救给药、静脉营养、肿瘤化疗及心内起搏的重要手段。中心静脉置管术径路与方法较多,我院麻醉科应用颈内静脉后路穿刺法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病种涉及各类手术麻醉患者、各种严重休克、呼衰、心衰、脑血管意......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心静脉置管术无论在麻醉科还是在其他临床科室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是重症监测、抢救给药、静脉营养、肿瘤化疗及心内起搏的重要手段。中心静脉置管术径路与方法较多,我院麻醉科应用颈内静脉后路穿刺法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312例,ASAⅠ~Ⅳ级。其中,男1202例,女1110例,65岁以下936例,65~80岁748例,80岁以上628例。病种涉及各类手术麻醉患者、各种严重休克、呼衰、心衰、脑血管意外、肿瘤化疗、静脉营养及静脉穿刺困难者等。
   
  1.2 方法 首选右侧颈内静脉,采用Seldinger氏法,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如遇年老、颈项僵硬、呼吸困难等无法平卧者,取半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暴露右侧胸锁乳突肌,于其后外侧缘中下1/3交点或锁骨上3~4cm处2%利多卡因局麻后进针,针干保持水平位,针尖指向胸骨柄上窝,边进针边回抽,见暗红色血液且注入十分通畅时置入钢丝导芯,然后沿钢丝置入美国Arrow公司单腔中心静脉导管12~14cm。
   
  2 结果

  本组2312例患者中穿刺成功者为2249例,成功率为97.3%,失败者改行颈外静脉或股静脉穿刺;误伤动脉29例,发生率为1.25%,其中巨大血肿3例,发生率为0.13%;气胸1例,发生率为0.04%;神经损伤2例,发生率为0.09%。无严重急性感染、静脉血栓、空气栓塞、血胸、液胸、心脏穿孔等发生。
   
  3 讨论

  颈内静脉为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起自颅底颈静脉孔,成人颈内静脉扩张时直径可达2cm,右侧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加之胸导管位于左侧,以及胸膜顶右侧又低于左侧,因此临床上多选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依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前路、中路、后路。本组病例应用颈后路穿刺法行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其处理要点为:(1)充分暴露右侧胸锁乳突肌是右后路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者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拧起右侧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在其外侧中下1/3交点或锁骨上3~4cm处以小针行试穿,如暴露困难,可由助手轻托起患者头部,使胸锁乳突肌保持一定张力,充分暴露后再行定位穿刺。(2)体位要求:以往多认为颈内静脉穿刺需头稍低仰卧位,可减少空气栓塞的发生率,但本组中有部分病例无法平卧,在半卧位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后仍顺利穿刺置管成功。我们应用Arrow单腔中心静脉穿刺针,钢丝导引置管,防止了空气随呼吸进入血循环而出现空气栓塞。(3)穿刺时避免针尖过深及过分内下侧,以免误伤动脉、神经及肺尖引起血肿、损伤及气胸。若误伤动脉尤其粗针误入动脉,应及时按压,时间最好在5min以上,可减少巨大血肿发生率。本组病例发生巨大血肿3例,为反复穿刺且多次粗针误伤动脉及凝血障碍患者,经加压包扎及热敷后消退,因此如遇凝血机制障碍及抗凝治疗者选择颈内静脉穿刺应慎重;1例穿刺后胸片发现右肺压缩30%,但患者无气胸症状,后自行吸收;另外2例穿刺后右手麻木不适,未做特殊处理症状慢慢消失。(4)一般成人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右心房开口处12~14cm [1]  ,因此导管置入不宜太深,以免发生血管和心脏并发症。(5)留置时间过久、无菌技术忽略、反复多次穿刺、局部组织损伤、血肿形成均可增加感染机会 [2]  。穿刺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置管后每天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均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89.
   
  2 唐胜连.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8,3:163.  

  作者单位:200031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麻醉科

作者: 王玲 胡新华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