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1期临床护理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INTERNET
摘要: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处于危急状态的患者心理十分复杂,患者往往表现为紧张、忧虑、急躁、怀疑、恐惧、消沉、担心等复杂心情,这就要求急诊科的护士更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急诊护理的效果,提高抢救质量。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1。1急......

点击显示 收起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处于危急状态的患者心理十分复杂,患者往往表现为紧张、忧虑、急躁、怀疑、恐惧、消沉、担心等复杂心情,这就要求急诊科的护士更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急诊护理的效果,提高抢救质量。
    
  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急切与紧张 急诊患者因病症突发性、剧烈性和病症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往往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带着缓解病痛,解除病症的急切心理来就诊。

    1.2 烦躁与不满 绝大多数急诊病症不是观察一眼即可确诊,需要根据病情做相应检查,手续繁杂和检查的花费会使患者产生烦躁、不满的情绪,认为“医院唯利至上,尚未治疗就产生了费用”。

    1.3 怀疑 这种心理多产生于一时不能确诊,病痛无法立即缓解,需进一步进行多项检查的急诊患者。身体的不适和精神上的焦虑、紧张等使得患者对医院医疗技术持怀疑态度,甚至产生转院念头。

    1.4 气愤 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患者心烦,或是因划价、交费等服务不热情,使患者“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
   
  1.5 恐惧 外伤及心脑血管类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现象较为明显。大多数外伤患者对出血、创伤或是医疗手术器械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而多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老年人,他们普遍会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自然导致心理恐惧的产生。
    
  2 急诊心理护理技巧
    
  2.1 掌握沟通技巧改善护患关系 护患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护士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向患者提供正确信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因此急诊科护士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 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护士的语言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对病痛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急诊护士的语言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患者的年龄、不同的病情、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安慰性语言,消除紧张疑虑的心理,使护士和患者“相互尊重与信赖”,力求语言亲切平和、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使患者难以理解,使用礼貌性、安慰性、同情性、解释性、教育性、鼓励性和保护性语言,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

    2.3 保持良好神态和气质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护士的眼神、态度可以向患者传达许多信息。护士亲切的目光可使患者得到很大的安慰,端庄的举止、良好的气质,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被尊重感;面带微笑地接待患者,可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和蔼的态度、冷静的表情、平稳的声调都能在潜意识中稳定患者的情绪。

  2.4 重视并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 急诊患者的心情大都是担扰、焦虑不安的,这可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氛围。在认真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尽可能耐心地向家属介绍患者的情况,稳定家属情绪,并指导他们分担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共同关心患者,解除患者的种种疑虑和担忧,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促进疾病痊愈。
   
  2.5 娴熟的技术、规范的行为 熟练的操作、准确、敏捷、有条不紊的动作,会使患者对医疗技术、医生机构产生信任和依赖感。这对心理紧张、急切的急症患者尤为重要。果断、简洁的行为产生的镇定心理的作用远甚于语言和某些治疗。倘若急诊患者面对的是动作慌乱、犹豫的医护人员,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心情去配合诊治。作为一名急诊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和掌握急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使患者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急诊诊治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710043陕西西安解放军第518医院

作者: 雷军莉 秦双红 王晓敏 2005-8-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