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5期中医中药

清脑镇痛口服液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清脑镇痛口服液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清脑镇痛口服液组与镇脑宁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动物实验表明,清脑镇痛口服液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能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β-EP含量,为清脑镇痛口服液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关键词】偏头痛清脑镇痛口服液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清脑镇痛口服液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临床试验30例,与镇脑宁30例进行对照,疗程为2周。同时进行相关动物实验研究。 结果与结论  清脑镇痛口服液组与镇脑宁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6.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物实验表明,清脑镇痛口服液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能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β-EP含量,为清脑镇痛口服液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  偏头痛 清脑镇痛口服液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因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亦处于部分有效且有较多毒副作用的状态。导师李敬孝教授以古方“泻青丸”为基础方化裁治疗偏头痛,疗效颇著。遂由药剂学专家根据组方诸药的药性特点,制成清脑镇痛口服液。进行清脑镇痛口服液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撰文报告如下。

  1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诊断标准 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根据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标准 [1] ;中医症候诊断参照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1995.199)为依据,即风火证:反复突起头部一侧或两侧跳痛或胀痛,疼痛剧烈,恶心呕吐,眩晕,口干口苦,面红目赤,目胀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两胁胀痛,便秘,妇女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1.2 一般资料 收集黑龙江省医院1998年3月1日~1999年3月30日的门诊病例。对符合标准的病例以就诊次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清脑镇痛口服液组和镇脑宁组。两组各30例,其中清脑镇痛口服液组男8例,女22例,年龄15~65岁,平均30.8岁。镇脑宁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5~68岁,平均31.5岁。两组治疗前1个月头痛发作情况(头痛总次数、头痛总天数、平均头痛程度及每天头痛时间,见表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每月头痛情况比较 (略)
    
  1.1.3 治疗方法 清脑镇痛口服液组每次口服清脑镇痛口服液(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药厂提供)10ml,每日2次。镇脑宁组口服含要求剂量的镇脑宁悬浊液(镇脑宁胶囊为中国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批号021211)10ml,每日2次。两组均7天为1个疗程,服用2个疗程。
   
  1.1.4 观察目的和方法 每日记录其头痛发作次数、程度(采用6分量表法判断头痛程度:0分:无头痛;1分:轻度头痛,易忽略;2分:轻度头痛,明显不适;3分:中度头痛,感觉痛苦;4分:中度头痛,非常痛苦;5分:中度头痛,剧痛)、持续时间及计算综合头痛指数[头痛总天数×平均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h/d)÷28d]。连续观察8周。

  1.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依据不同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Ridit检验进行处理。

  1.2 结果
   
  1.2.1 疗效判定标准 以综合头痛指数下降程度来判定疗效:下降>95%为临床痊愈;下降>85%为显效;下降50~80%为有效;下降<50%为无效。
   
  1.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经Ridit检验,μ=2.41,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清脑镇痛口服液疗效优于镇脑宁,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略)
   
  2 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选取合格昆明种小鼠50只(取健康小鼠放入电刺激仪中,打开电刺激仪,2min内有嘶叫者为合格小鼠),体重20±2g。健康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均雌雄各半。

  2.1.2 配制供试药物 清脑镇痛口服液生药含量分别为:20g/ml(高剂量)、10g/ml(中剂量)、5g/ml(低剂量),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药厂提供。镇脑宁悬浊液(生药含量0.8g/ml),为中国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批号021211。
   
  2.1.3 试剂及仪器  125 I-β内啡肽放射免疫测定药盒购自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FJ-2103γ免疫记数仪为西安二六二厂出品。电刺激仪为安徽蚌埠实用技术研究所产。
   
  2.1.4 镇痛实验 将小鼠随机分为清脑镇痛口服液高剂量组、清脑镇痛口服液中剂量组、清脑镇痛口服液低剂量组、镇脑宁组、生理盐水组。分别灌服相应药物0.02ml/10g,日2次,连续7天。最后1次给药后30min后,将小鼠放入电刺激仪中,打开电刺激仪,用秒表记录小鼠发生嘶叫的时间,以此作为小鼠痛反应的阈值。
   
  2.1.5 观察对β-EP含量的影响 大鼠腹腔注射0.6%醋酸1ml/100g,每天1次,造成慢性疼痛模型 [2] 。随机分为5组(同小鼠),分别灌服相应药物3ml/100g,日2次,连续7天。最后一次给药后30min,迅速断头,剖颅取大鼠下丘脑,将其匀浆离心。按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采用γ免疫记数仪测定下丘脑中β-EP含量。
   
  2.1.6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2 结果 见表3。清脑镇痛口服液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与生理盐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镇脑宁比较,二者的镇痛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清脑镇痛口服液与镇脑宁均能升高下丘脑β-EP含量,与生理盐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清脑镇痛口服液,与镇脑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依据其临床特点,偏头痛当属祖国医学之“头风”病范畴,即头痛之屡触屡发、迁延难愈者。综观古人对头风病的理法方药记载,结合笔者临床体会,认为头风发病机理有如下特点。
   
  3.1 头风必治风 首先,风邪入中为其病因。朱丹溪则认为头风病是“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丹溪心法》)。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头风病患者多有明显的受风史。其次,头风之作具有风性特点。头风病作止无常,屡触屡发,状如风之善行数变。又以春季多发,而春季乃风气所主,体现了风邪淫盛的特点。
   
  3.2 头风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风者,厥阴风木之所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头风病多见于女性,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情志抑郁,恼怒紧张,易致肝风内动,上扰清窍。
    
  表3 各组痛反应时间及下丘脑β-EP测定结果比较 (略)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 P<0.01, * P<0.05;与镇脑宁组比较, △ P<0.05

  3.3 久病头风,风火居多 风为阳邪,头为三阳之会,两阳相搏,邪从热化;肝气不利,日久易化火生风。又头风常偏侧头痛,头侧为少阳胆经所过,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偏侧头痛每多风火互煽之证。
   
  由于个体禀赋与环境差异,或挟痰或挟瘀,但总以肝胆风火为要。治须清泻肝胆风火,故选以经方《小儿药证直诀》中“泻青丸”加天麻。方中薄荷重用,其味辛而性凉,轻清上行,既能祛散头目之风热而清利头目,又能入肝经,疏解肝郁,清散肝之郁热。龙胆草苦寒,味重下行,直入厥阴而清泻肝胆火热。二药共为君药。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又云:“火郁发之。”故用羌活、防风、荆芥等辛温轻扬之品,既祛散外袭之风邪,又泄越肝胆之郁火,并能引药入病所,即东垣所谓“高巅之上,惟风可至也。”栀子能散三焦之火,使邪从小便而出。大黄直折肝火,清泻阳明。龙胆草、栀子、大黄均苦寒下行;羌活、防风、荆芥、细辛、白芷等均辛温升散,前者降而后者疏,一疏一降则风火可泄,且前者得后者无寒遏闭邪之弊,后者因前者而无辛温助火之患。川芎、细辛、白芷辛香走窜,开窍止痛。朱丹溪认为:“头痛非芎不能开”(《丹溪心法》)。川芎与当归合用,补而不滞,养肝血而润肝燥,可防羌防等辛温之品刚燥伤阴。天麻平肝潜阳、熄风定眩。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寒温并用,刚柔相济,一泻一疏,一升一降,共奏祛风泻火,疏肝解郁,清脑镇痛之功。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现代医学公认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失常所致。此外,有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在发病间歇期,血浆和脑脊液β-E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在发作期下降更显著 [3]。本实验结果提示,清脑镇痛口服液能升高给予疼痛刺激的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根据现代药理研究 [4~10],方中防风、羌活、白芷等药物均有镇静镇痛作用,川芎所含的挥发油有镇静作用,川芎嗪、阿魏酸等有解痉扩血管作用,能通过血脑屏障使头痛得以缓解。同时,对中枢有镇静作用,可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天麻主要成分为天麻素(天麻苷),并含有多种天麻衍生物、大量氨基酸及丰富的微量元素,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脑血管作用。细辛含挥发油,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当归的镇痛作用强于氨基比林,且急性毒性极低。推测清脑镇痛口服液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β-EP含量实现的。当然,清脑镇痛口服液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是多种药物、多种成分相互协调作用,并非某一味药材、某一种成分所起到的治疗作用,具体是哪些成分如何发挥药理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085.
   
  2 石海,李凤新,富丽霞.镇痛药实验模型的几点思考.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17):23.
   
  3 杨晓苏,杨期东.偏头痛患者血浆β-EP含量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1):28-30.
   
  4 肖静.川芎嗪药理研究进展.华西药学杂志,1993,8(3):170.
   
  5 周桂芳,梁嵌五.中药配伍应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211.
   
  6 杨世林,兰进,徐锦堂.天麻的研究进展.中草药,2003,31(1):66-69.
   
  7 聂红,沈映军,吴俊梅.白芷挥发油镇痛、镇静作用与身体依赖性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4):221-224.
   
  8 李云霞,高春华.中药羌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1):22-23.
   
  9 谢玲,杨凌红,李晓惠.当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2002,16(6):56-58.
   
  10孟震凡,鲁晓燕.灯盏细辛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医药导报,2003,22(9):636-637.

  作者单位: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2级博士研究生)

作者: 郭辉玲 李敬孝 2005-8-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