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11期

糖尿病合并Ⅲ度褥疮的护理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褥疮也称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好发于长期卧床者,尤其是老年人、昏迷患者、截瘫患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同时由于糖代谢、脂质代谢异常,使糖原物质沉积于皮下,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变窄,血液循环不良,使褥疮极易发生而难于愈合。本......

点击显示 收起

    褥疮也称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好发于长期卧床者,尤其是老年人、昏迷患者、截瘫患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同时由于糖代谢、脂质代谢异常,使糖原物质沉积于皮下,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变窄,血液循环不良,使褥疮极易发生而难于愈合。本院于2004年2月收治了1例糖尿病并发Ⅲ度褥疮感染的患者,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后病情好转,褥疮痊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70岁。有糖尿病史10余年,高血压病史20年,脑梗死病史6年,遗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前因发热1天,体温38~39.2℃,时有咳嗽咯痰,门诊胸片示“右下肺炎”,收治入院。入院后即测快速血糖为17.2mmol/L,体检:患者呈植物人状态,带入留置胃管1根,留置导尿管1根,骶尾部3cm×5cm Ⅲ度褥疮,疮面溃烂,有脓血性渗出,腥臭。据家属反映患者尾骶部褥疮已1年多,曾在几家医院治疗过,时好时坏,久治不愈。即遵医嘱给予抗炎、降血压、控制血糖及支持对症治疗。患者住院5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1周后血糖趋于平稳,2周后胸片示肺纹理增粗,3个月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褥疮愈合,出院。

  2  护理

  2.1  褥疮护理

  2.1.1  局部清创换药 

  清创是褥疮治疗的第一步。修剪创面,清除坏死组织,清创要彻底,创面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以抑制厌氧菌,每次换药要修剪创面,换药次数根据疮面渗出情况1~3次/d,疮面敷中药长皮一号去腐,待创面清洁干燥后,喷洒贝复剂,促进肉芽生长[1]。前3周褥疮创面经清洁换药后,有新鲜肉芽生长,第4周疮面渗出虽然比以前减少,但肉芽枯萎,停止生长,于是清创后改用浸有健必依口服液的纱布填塞创面,2天后又有肉芽生出。继续换药后肉芽生长迅速,创面逐渐愈合。

  2.1.2  物理治疗

  局部采用微波治疗,距疮面1cm左右,时间10~15min,1~2次/min,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创面收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2]。

  2.1.3  避免局部再受压与磨擦 

  给患者睡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拍背,翻身时注意抬高身体,避免拖拉。

  2.1.4  增加患者营养,增强抵抗力 

  给患者鼻饲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促进创面愈合。根据病情及时给予功能锻炼。

  2.1.5  预防再发生褥疮 

  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脂质代谢、糖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干燥,弹性差,易发生褥疮[3]。合理调整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相对平稳状态,患者经治疗后血糖、血压控制稳定,未再发生褥疮。

  2.2  监测和控制血糖

  2.2.1  监测血糖 

  入院时分别对患者餐前及餐后2h监测血糖, 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2  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和发作时测到的血糖浓度。该患者治疗期间,一次凌晨2点出现大汗淋漓,脉搏细速,测血糖为2.8mmol/L,静脉推注25%葡萄糖40ml后恢复。

  2.3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家属出院后仍应给其合理饮食,正确服用降糖药,定时监测血糖,协助其功能锻练,防治感染和并发症,定期门诊随访等。

  3  小结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褥疮,给患者带来更大伤害,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预防褥疮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杏美. 老年患者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3):24.

  2  吴海华. 褥疮防治新进展. 上海护理,2003,3(2):55-57.

  3  陆桂花. 大面积压疮的治疗和护理. 上海护理,2001,1(2):36.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上海市徐汇区华泾医院

  (编辑:邓  锋)

 

作者: 蒋中陶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