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11期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互相影响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足病,临床表现与传统医学的消渴病脱疽表现一致。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我院每年住院治疗者均愈20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强调“个体化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内科综合治疗个体化即根据全身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互相影响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足病,临床表现与传统医学的消渴病脱疽表现一致。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我院每年住院治疗者均愈20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强调“个体化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内科综合治疗

  个体化即根据全身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1  全身状态 

  了解心脑外周血管状态,主要脏器如心、肝、肾、消化道功能,评估病理情况及其对机体影响大小,确定治疗的优先程度。近年来,我科将头部CT、心脏外周血管超声作为入院常规检查。具体实施扩管、降压、降脂、降纤抗凝、营养支持治疗。

  1.2  降糖处理 

  连续监测血糖水平,根据全身和创面情况选择降糖药物,突出胰岛素的使用。我们所接触的病人多对胰岛素有抵触和偏见,要做相当的解释工作。凡:(1)长期应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2)应激状态或急性并发症;(3)出现慢性并发症或有心脏血管意外、脏器功能不全等合并症;(4)创面分级Ⅱ级以上者合并感染时首先使用胰岛素。

  1.3  抗生素的使用 

  有创面的新入院病人均行渗出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再根据结果选择、调整抗生素。如入院时创面感染严重、合并全身症状者,首选广谱抗生素。

  2  中药汤剂的使用

  祖国医学辨证施治体现了个体化的精髓。糖尿病脱疽的机理不外虚、瘀、湿、痰、毒,我科具体分为3型用药。

  2.1  气虚血瘀 

  治则:补气化瘀。方用:黄芪、太子参、玄参、白术、当归、川芎、赤芍、花粉、牛膝。

  2.2  气滞络阻 

  治则:行气活络化瘀。方用:黄芪、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熟地、赤芍、地龙、丹参、乳香、没药。

  2.3  湿毒壅盛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方用:黄芪、银花藤、黄柏、 苍术、虎杖、川萆、茯苓皮、生薏仁。

  3  疮面处理

  3.1  外治法 

  根据病员疮面所处阶段实施液化、脱腐、生肌、敛创治疗。

  3.1.1  初期 

  溃面初起趾部略黑,呈黑痂覆盖或溃面皮损且筋膜外露,分泌物少而疼痛甚。治宜: 活血化瘀止痛。方药:黄连膏、化疽膏,厚覆至黑痂脱落或筋膜液化松动。

  3.1.2  中期 

  溃疡已成,趾部筋骨外露或足底部、掌部窦道形成,分泌物清稀秽气。治宜:化瘀、脱腐。方药:三仙丹或掺于疮面,或经药线引流,外敷化疽膏,适时“蚕食”清创,或游离死骨,至腐尽疮面红活。

  3.1.3  后期 

  腐尽脓殆,疮面鲜活,边现新生“白芽”,疼痛渐缓。治宜:活血、生肌敛疮。方药:九一丹、珍珠散或掺于疮面或药线入瘘,外敷化疽膏至窦平疮敛。

  3.2  手术治疗
   
  (1)急起的湿性坏疽、气性坏疽,全身症状严重,纠正全身症状调整血糖的同时,尽早切开引流或截趾(肢),减轻中毒症状,确保生命安全。

    (2)生肌敛疮阶段,对上皮缺损较大者进行分期点状植皮;对组织缺损较大者采用整形手术,如软组织填塞、皮瓣成形等,加速愈合。

  作者单位: 430014 湖北武汉,武汉市中医医院外科   

  (编辑:余  强)


 

作者: 汪志仿,冯骏,林修森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