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1期

间斑寇蛛生活习性及咬伤防治的研究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1)研究间斑寇蛛(Latrodectustredecimguttatus)的生活习性、生活史和活动规律。(2)调查间斑寇蛛咬伤人的地区分布、流行病学特点、中毒症状。(3)探讨防止被间斑寇蛛咬伤的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1)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间斑寇蛛的生活习性、生活史和活动规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1)研究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的生活习性、生活史和活动规律;(2)调查间斑寇蛛咬伤人的地区分布、流行病学特点、中毒症状;(3)探讨防止被间斑寇蛛咬伤的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  (1)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间斑寇蛛的生活习性、生活史和活动规律;(2)深入间斑寇蛛危害严重的地区,调查被咬伤的病员和参加抢救治疗的医务人员,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3)和当地涉及间斑寇蛛防治工作的卫生、农业等业务主管部门及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共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和治疗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结果  (1)摸清了间斑寇蛛的生活习性、生活史和活动规律,6~8月为间斑寇蛛的繁殖盛期,也是伤害人畜的高发期,此时应严加防范;(2)调查发现,新疆有20多个市、县发生过间斑寇蛛咬伤人事件,有310人被咬伤,其中1人死亡;(3)制定了防范措施和治疗方案,通过认真贯彻执行,使库尔勒、奇台、哈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3师定点医院收治的被咬伤患者分别下降了66.7%、100%、43.6%和45.5%;(4)经过治疗的患者,一般经3~7天康复出院,治愈率达100%。结论  (1)新疆近年发生的毒蜘蛛伤人事件主要是被间斑寇蛛咬伤所致;(2)根据间斑寇蛛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制定地域性的控制毒蜘蛛种群方案和个人防范措施,对被咬伤员及时进行治疗护理,可有效控制毒蜘蛛危害,减少伤人事件,使被咬伤员在1周内恢复健康;(3)间斑寇蛛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在一般情况下不应将其消灭,但在种群数量大、频发伤害人畜事件的地区,则应采取积极的控制或扑灭措施,把伤害人畜事件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  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生活习性;咬伤;防治
 
  【Abstract】  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 is one of the famous virulent spiders in the world. Since 1995, several hundred of bite injuries are occurred in Xinjiang. The area of spider's distribution and the number of injured people was infrequen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life habit, figure, prey on, living through the winter and life history of 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  and its activity regions, epidemiology and poisoning symptom; prevention method and project; the means and principle of bite treatment. Also,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injury confirmation to human beings and stocks, the prevent effect and whether we should to annihilate the 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 and so on.

  【Key words】  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  life habit;  bite injury;  prevention and cure

    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 Rossi,1790)俗称“黑寡妇”或“黑毒蜘蛛”,国外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各国,国内已知分布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甘肃[1,2]。1995年以来,新疆20多个市、县发生数百起间斑寇蛛咬伤人事件,其分布范围之广、咬伤人数之多为世界罕见,使受害人产生巨大的精神、肉体痛苦和经济负担,并影响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引起各级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笔者于2000~2004年开展了“间斑寇蛛生活习性及咬伤防治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间斑寇蛛的生活习性

  1.1  外形、生境和捕食 

  间斑寇蛛雌蛛体长8.9~13.8mm,头胸部褐色、紫褐色或黑色,呈梨状或坛状,腹部卵圆形或倒桃形,黑褐色;雄蛛体长3.6~5.0mm,头胸部色同雌蛛,腹部卵圆形,褐色或黑色,背面前缘有一后凹弧形斑,往后有3列各4块黄色斑(图1)。生活于野外荒坡、农田、果园,在石缝、低矮植物丛近地面处、废弃鼠洞、羊蹄坑口、农田边、沟渠边杂草根周围以及土墙洞等处,织不规则网捕食各类昆虫,以直翅目、鞘翅目昆虫居多。间斑寇蛛在网上常将枯草叶、虫尸、碎土等粘在一起,做成一小型的“掩体”,平时即隐藏在“掩体”下,腹部腹面朝上,倒悬于网上,待有昆虫落网,迅即从“掩体”下走出捕而食之。其猎食方法:对小型昆虫,直接咬住吸吮,而对稍大的昆虫则先用丝捆缚,注入毒液,然后再吸食。当其受惊或遇敌害时,即迅速逃向网边或跌下网去,作佯死状,有时则钻进枯叶、缝隙或洞穴深处隐匿,待险情过后,再回到网上。

  1.2  繁殖和越冬 

  成熟的间斑寇蛛于5月开始交配,6月中旬产卵,7~8月为产卵高峰期,最晚可延至9月下旬。卵袋呈圆球形,大多带一“小柄”,故略似桃状,颜色从淡褐色至棕色,深浅不一,袋壁较厚,手感略硬,似蚕茧,内层为白色绒状丝,具保暖作用(图2)。据对217例卵袋测量统计,平均体积13.2mm×12.0mm×11.6mm,每袋内含卵201.1粒(43~502粒)。卵粒小,色黄,卵径0.98mm(100例平均)。一只母蛛可做1~6个卵袋,以1~4袋为多。统计室内饲养和野外采集的41只母蛛,平均1只母蛛织卵袋2.68个,共产卵539粒。

  5月中旬至7月上旬所产之卵,经孵化成小蛛直至走出卵袋,共需30天左右(28~36天)。小蛛初出卵袋即可纺丝,先聚集在卵袋附近营群居生活,以后逐渐分散,独自织网狩猎。7~8月从卵袋中孵出之小蛛,当年蜕壳2~3次,至10~11月进入蛰伏状态,在土缝、洞隙或枯草叶簇中越冬,至次年3月才外出狩猎,经3~4次蜕壳后成长为成年母蛛。7、8月份所产之卵,虽在当年发育成小蛛,但不离开卵袋,要在袋内度过漫长的冬季,至次年3、4月间才走出卵袋。该批小蛛(雌蛛)至6月中旬即完成5~6次蜕壳,成长为可产卵繁殖的成年母蛛。雌蛛一生蜕壳7次,雄蛛蜕壳5次。

  1.3  寿命 

  当年5月所产之卵,至6月孵出幼蛛,8~9月可发育成熟,织袋产卵,10~11月成蛛死亡,从幼蛛算起,寿命约为120~150天。当年7~8月所产之卵,8~9月发育成幼蛛,次年3~4月走出卵袋,5~6月发育成熟,织袋产卵,7~9月死亡,从幼蛛算起,寿命约为300~360天,其中一半以上时间在卵袋内度过。在不同的地域、气温、食料、生境等条件下,蜘蛛的寿命也会有所不同。雄蛛寿命短于雌蛛[3]。

  2  间斑寇蛛咬伤人的调查

  2.1  地区分布 

  新疆已发现间斑寇蛛咬伤人的县市有:喀什市、阿克苏市、岳普湖县、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焉耆县、哈密市、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沙湾县、奎屯市、哈巴河县、青河县、特克斯县、福海县等20多个市、县,遍布天山南北。共发生伤人事件数百起,其中至少有310人可确定为被间斑寇蛛咬伤,特克斯县一名15岁的小学生被咬伤后,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中毒身亡。

  2.2  流行病学 

  据对发现间斑寇蛛伤人事例较多的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3师红星医院37例患者调查:(1)性别:男性占67.57%、女性占32.43%;(2)职业:农民及民工占75%,学生占13.89%,工人占11.11%;(3)月份:5月份占2.7%,6月份占21.62%,7月份占64.87%,8月份占10.81%;(4)年龄:20~51岁占83.78%,儿童、少年占16.22%,最大者51岁,最小者9岁[4]。奇台县被咬伤7人全部为农民,青河县被咬伤6人则均为牧民。

  2.3  中毒症状 

  被咬伤时有针扎刺痛感,被咬伤处红肿、灼热,约3~5min后全身软弱无力,头痛、头晕,畏寒,心慌、烦躁,视力模糊,盗汗,约7~8min出现恶心、呕吐,伴有腹胀、腹痛,全身酸痛、抽搐,呼吸急促,血压降至收缩压80mmHg以下,严重者出现休克[5],大小便失禁,心脏骤停(有一病人心脏骤停3次,最长一次达4min)。1名孕妇被咬后发生流产。
 
  据库尔勒市人民医院对1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咬伤后就诊最短时间10min,最长时间10h,全部病例均有局部症状,11例出现全身反应。局部反应有皮肤红肿,剧烈疼痛,严重者全身无力,肌肉酸痛,大汗淋漓。14例中出现心悸、胸闷、心肌损害5例;双下肢疼痛、水肿、排尿困难、腰痛、双眼睑水肿,肾功能异常5例;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4例[6]。

  3  间斑寇蛛咬伤的防范

  3.1  开展科普教育,制定防范措施 

  在间斑寇蛛伤人严重的地区,组织专家深入城郊乡镇,向农牧民现场讲解防治间斑寇蛛咬伤的知识,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强调间斑寇蛛具有两面性,既可捕食农田害虫,如蝗虫、蚱蜢、金龟子等,是一种农田益虫;又可能伤害人畜。要向农牧民讲清间斑寇蛛是可以防范的,即使被咬伤,只要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康复的,从而消除群众的恐怖心理,恢复生产秩序。对间斑寇蛛不应一概消灭,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控制和防范。在毒蜘蛛种群数量大、危害人畜安全和影响正常生产的地域,可采用局部扑杀或采集卵袋集中销毁的措施;而在毒蜘蛛数量较少、偶尔发生伤人事件的地区,则应以加强个人防范为主。

  3.2  个人防范措施

    (1)6~8月为间斑寇蛛繁殖盛期,在农田进行田间作业时,要穿上鞋袜、长裤,扎紧裤管;作业完毕回家进屋前,检查身上是否带有毒蜘蛛。

    (2)间斑寇蛛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在田间作业时如感觉有毒蜘蛛(或其他虫)爬进内衣,不要乱扑乱打,应小心脱去衣服仔细检查,发现毒蜘蛛后再驱赶扑灭。

    (3)不要在田间、打谷场睡觉。

    (4)特别教育儿童不要玩耍蜘蛛和蛛网。

    (5)在间斑寇蛛活动频繁地区应关好纱门、纱窗,晚上睡觉前应仔细检查床铺、房间内是否有毒蜘蛛活动,一旦发现及时消灭。早晨起床时应抖一抖衣服,检查一下鞋袜,然后再穿着。

    (6)如不幸被毒蜘蛛咬伤,不要恐慌。被咬在四肢时,应立即在伤口上方用绳带结扎,尽快送附近医院或卫生所救治。如医院较远,结扎后每10~15min应放松1~2min。也可在被咬伤后立即用自己唾液或肥皂水涂擦伤口;或用嘴反复吮吸伤口并吐净;或用烟头烧灼伤口,随后立即送往医院。送医院越早越好,及时抢救不仅可以减轻伤员痛苦,避免病情恶化,而且可缩短治疗时间,节约医疗费用。

  3.3  防范效果 

  通过贯彻执行上述防范措施,使库尔勒、奇台、哈密和兵团农13师定点医院收治的被咬伤患者人数分别下降66.7%、100%、43.6%和45.5%。消除了农牧民恐惧心理,恢复了生产秩序。

  4  治疗

  4.1  原则 

  尽快处理伤口,中和毒素,抗过敏,补液,加速毒素排泄,保护心脏、肾脏。注意病情反复,坚持康复后出院。

  4.2  局部处理

    (1)在伤口处做“十”字切开,或用梅花针针灸后做拔罐处理。

    (2)用季德胜蛇药片6~8片碾碎,温开水化开,搅拌成糊状,涂抹患处,每隔1~2h一次,直至消肿止痛。

    (3)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4.3  全身反应的治疗护理

  4.3.1  轻症 

  口服季德胜蛇药片10片,3次/d,肌注强力解毒敏注射液4ml,2次/d,中和毒素。局部疼痛剧烈者,可行封闭疗法,必要时肌注度冷丁,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鼓励病人多饮水,同时加强皮肤护理。对心悸、呼吸困难者可给予高流量吸氧。

  4.3.2  心肌损害者 

  此类病员窦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T波异常。应给以营养心肌、促心肌代谢药物;嘱病人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热量,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但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悸及用药后反应;定时进行心电图复查。

  4.3.3  肾脏损害者 

  此类病员双下肢水肿,腹部剧痛,眼睑水肿,排尿困难。尿常规示:尿蛋白+、白细胞+、颗粒管型+(严重者2~6/低倍镜下);尿素氮增高,肌酐增高。应大剂量输液,利尿,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加速毒素排泄;排尿困难者可予导尿;记录24h尿量,注意观察肾脏功能恢复情况。

  4.3.4  注意心理护理 

  及时了解病员心理状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使之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5]。

  4.4  治疗效果 

  患者入院后采用上述治疗方法一般经3~7天症状消失,康复出院。哈密、库尔勒、奇台三地医院收治的309名被咬伤患者经治疗无1例死亡,治愈率达100%。

  5  讨论

  5.1  间斑寇蛛对人的伤害 

  新疆有两种剧毒蜘蛛,即间斑寇蛛和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7]。据对《中华实用医学》、《新疆医学》等21种杂志的统计,1995~2004年共刊登新疆毒蜘蛛伤人的报道25篇,咬伤人数675人,其中可确定被间斑寇蛛咬伤者为310人,以哈密地区最为严重,达267人。此处需指出两点:(1)被间斑寇蛛咬伤的病员,大多在被咬时捉到该蛛,或事后向其出示间斑寇蛛标本时被确认;(2)被咬伤的病员有相似的临床症状,经及时抢救治疗,症状消失,大多在3~7天后康复出院,和国内外报道相吻合。

  5.2  间斑寇蛛对牲畜的伤害 

  有报道称,新疆青河县萨尔托海乡哈拉乔拉一带2000年7~8月发生毒蜘蛛咬伤大牲畜牛、马、骆驼事件,其中24头(峰)牲畜因未能及时抢救而死亡[8]。据介绍牲畜一般在吃草时被咬伤。根据对环境和蜘蛛形态、生态描述,该毒蜘蛛即为间斑寇蛛。有资料介绍,红斑寇蛛(L.mactans)从不主动袭击绵羊[9]。新疆农牧民也认为间斑寇蛛不伤害羊。曾在奇台县东湾镇调查某牧民,该人多年长期在间斑寇蛛盛发的荒坡放牧绵羊,从未发现过绵羊被咬伤的事例。据说在发生毒蜘蛛的地区放牧绵羊,是传统的消灭毒蜘蛛的方法之一,因为绵羊可食毒蜘蛛[7],但这一说法有待实验证实。

  5.3  间斑寇蛛咬伤防治的效果 

  防治毒蜘蛛咬伤的综合措施,过去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国外曾有报道称,人被毒蜘蛛咬伤的病死率约为10%。在墨西哥调查被咬伤10例病人,1人死亡;在澳大利亚调查100例被咬伤病人,12人死亡。1959~1973年,美国有1726个被毒蜘蛛咬伤的病例,其中55人死亡,病死率3.2%[10]。王忠发(2001年)报道,用中草药治疗800例毒蜘蛛咬伤病人,治愈率92%,病死率8%[11]。另据报道,在罗马尼亚黑海旅游胜地,2003年发生间斑寇蛛咬伤人事件,造成11人受伤,2人丧生,病死率15.4%(2/13)。本研究制订了一套较全面的防治间斑寇蛛咬伤的措施和治疗方法,使毒蜘蛛伤人事件大幅下降,治愈率达100%。

  5.4  关于“消灭”间斑寇蛛的问题 

  间斑寇蛛是一种剧毒蜘蛛。在农田和荒野,它主要以蝗虫、蚱蜢、金龟子等农业害虫为食,是重要的天敌动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地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应将其消灭,否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在某些地域造成害虫猖獗。但在间斑寇蛛种群数量大、频发伤害人畜事件,特别是城镇附近居民集中的地区,则应该采取积极的控制或扑杀措施,把伤人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实践证明,只要宣传到位,措施得当,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朱明生. 中国动物志·蛛形纲·蜘蛛目·球蛛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3-294.

  2  周红,何小珍,段志贵,等.间斑寇蛛(L.tredecimguttatus)室内饲养及活体采毒方法的初步探讨.蛛形学报,2005,14(1):58-63.

  3  陆东林,张丹凤,马德英.间斑寇蛛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动物学杂志,2004,39(1):85-88.

  4  赵连国,张天庆,王振家,等.一起毒蜘蛛伤人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409.

  5  陆东林,张丹凤,郭斌.“黑寡妇”毒蜘蛛咬伤的诊治.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24(3):281-282.

  6  连立红,王桂花.14例黑蜘蛛蜇伤急救与护理.中华实用医学,2001,3(15):86.

  7  陆东林,张丹凤.新疆两种剧毒蜘蛛及其咬伤防治.动物学杂志,2001,36(5):40-42.

  8  徐光青,范立群.毒蜘蛛的调查研究与防治.新疆畜牧业,2002(1):28-29.

  9  王一川.世界上最毒的红蜘蛛.乌鲁木齐晚报,1991,2,20.

  10  冯钟琪.中国蜘蛛原色图鉴.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1.

  11  王忠发.用中草药治疗毒蜘蛛咬伤800例.蛇志,2001,13(4):53-54.

  作者单位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2师

  (编辑:邓锋)

作者: 陆东林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