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2期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在短时间内造成神经功能缺损,致使神经元细胞坏死,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加强护理工作,以减少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就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提出一些看法。2一般护理2。...

点击显示 收起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在短时间内造成神经功能缺损,致使神经元细胞坏死,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加强护理工作,以减少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就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提出一些看法。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50~74岁,平均62岁。临床表现为浅昏迷1例,意识清楚、偏瘫10例,失语伴偏瘫9例。经溶栓治疗后,再通率达80%,残余狭窄4例。

    2  一般护理

    2.1  卧床休息  取头低位,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震动,用冰袋或冰帽降温以缩小梗死范围,降低脑血管再损伤的发生。加强口腔、皮肤、呼吸道、排便护理,起病24~48h后仍不能进食者应予鼻饲流质饮食。

    2.2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变化  神志从清醒到昏迷,均表示病情逐渐加重,瞳孔大小不等,可能有脑疝形成。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或瞳孔固定、散大均提示病重,预后极差,每15~30min测血压1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由于头痛、颅内压增高、应激等可出现短暂性血压升高,此时有利于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灌流,一般不用降压药,使血压维持于患者平日所有的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血压过低应及时纠正。

    2.3  迅速开放静脉通道,便于给药  发病24h内不宜用葡萄糖液,尤其高渗糖。因高渗糖可使缺血区能量代谢障碍,加重缺血区的能量供给,可用生理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

    3  溶栓治疗的护理

    溶栓治疗一般用于起病后6h内,常用尿激酶,它可直接作用于纤维酶原,使之变成纤溶酶,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再通,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改善相应的神经功能损害。

    3.1  溶栓前的护理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溶栓步骤及如何配合治疗、及时留取标本,查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免溶栓过程中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3.2  溶栓后的护理  溶栓后,由于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凝血障碍,长期缺血的血管壁恢复供血后通透性增高及血流再灌后反复性灌注压升高而可能致颅内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及有无皮肤、黏膜、齿龈、内脏及颅内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  及时准确采集血标本送检,为治疗提供依据。

    4  康复期的护理

    脑梗死患者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言语、认识及情感障碍,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训练越早,机体功能恢复越好。所谓早期,即患者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4.1  肢体功能康复  主要方法是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运动疗法包括肢体功能位的摆放、被动按摩、被动运动(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健肢的主动运动,坐、立、走,活动量及活动范围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4.2  言语障碍的恢复  优势半球损伤,可致言语障碍,其训练方法有:(1)刺激唇、舌、软腭及其他肌肉协调运动。(2)校正发音口形,给患者示范,并指导患者自照镜子,用视觉矫正发音器官的错误。(3)加强口语训练。(4)反复听力训练。(5)强化读写训练的同时应指导家属予以协助。

    4.3  认知功能的康复  随着脑梗死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下降而致残率上升,认知功能的衰退及造成血管性痴呆的比例不可忽视,应给予尽可能多的视、听、触等感知觉刺激,同时辅以一定的药物,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简单、具体、生动、有趣的娱乐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引导患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勤用脑思考,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高认知能力。

    4.4  心理障碍的康复  脑梗塞死患者存在自卑、孤僻、抑郁、急躁、固执等病态心理,护士应掌握其心理特点,分析、矫正其心理障碍,克服负性情绪,使其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培养自身能力恢复的愿望,并给予积极热情的指导、帮助,提高康复效果。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 155100 黑龙江双鸭山,双鸭山煤炭总医院二门诊

作者: 庞金英,代秀珍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