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6期

群体伤员急救的护理管理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群体伤员急救的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急救成功率。方法对参加急救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按照急救原则采取急救措施。结果161例患者除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抢救无效,1例汽车爆炸入院时呼吸心跳已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在群体伤员急救中,科学正规程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群体伤员急救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急救成功率。方法  对参加急救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按照急救原则采取急救措施。结果  161例患者除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抢救无效,1例汽车爆炸入院时呼吸心跳已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  在群体伤员急救中,科学正规程序化的护理管理以及护理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急救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  群体伤员;急救;护理管理  

  医院急救工作中常常面临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群体伤员抢救,医院的应急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救治工作的成败。突发事件的特点为突发性强,伤员数量多,伤势严重复杂,时间紧迫,急救的护理管理是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本院急诊科2003年7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2起群体伤员急救的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1例,男103例,女58例。车祸6起89例,最多1起20例、食物中毒3起46例,汽车爆炸1起导致烧伤12例,工地塌方1起8例,煤气中毒1起6例。其中车祸死亡1例,汽车爆炸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或好转。

  2  护理管理

  2.1  准备工作

  2.1.1  日常准备 

  急诊科内各类抢救仪器及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除每日的日常检查外,每周定期进行全面清点试用,保证急救物品完好率100%,随时准备接受新病例。急诊科护士必须经过急救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具有较强应急能力后方可上岗。科内定期进行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提高护士的实际操作配合能力。急诊科必须保证充足的人力,同时实行机动排班,二线付班随叫随到。科内成立应急小组。所有急诊医、护、工人员保持24h联络通畅,招之即来,能迅速投入抢救工作。

  2.1.2  预警准备 

  医护人员接到呼救电话时应立即了解患者种类、大致数量、发生地点及到达医院大致所需时间等信息。接电话后立即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及时调配本科室人员并向医务科及护理部报告。急诊科在伤病员到达医院前应做好各类抢救准备,迅速调集人力,护士长立即做好物资、药品、器械敷料的准备。由医务科协调相关科室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到急诊科待命。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急救车到达前就绪,组成突发事件急救小组或启动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2.2  急救护理

  2.2.1  统一指挥,通力协作 

  护理人员的总指挥协调由护理部负责,具体人员分工由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指挥。在伤病员到达急诊前根据情况将护理人员进行分组:(1)分诊组主要组员为护士长或急诊科有经验的高年资主管护师。根据伤员病情进行鉴别分诊,对急危重患者立即紧急处理。根据情况将患者确定送抢救室、留观室、诊室或其他相关部门,实现对患者的合理快速的分流。(2)抢救组主要组员为急诊科有经验的护师,组内人员实行分床到人,责任到人的原则,并配备1名机动人员协作。危重患者送入抢救室后依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抢救—诊断—治疗的急救原则,主动实施抢救措施,给危重伤员建立静脉通路,实行心肺复苏、吸氧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止血等;对中重度伤者实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需要紧急实行手术者及时做好术前准备。(3)留观治疗组可由急诊护士与其他科室抽调人员搭配组成。负责患者留观及输液等处理。(4)转送组由低年资护士和护理员(或护理工)组成。负责患者送检及送住院工作,但危重患者必须指定专人护送。(5)清创组—若是外伤患者则应派专人负责简单包扎止血及配合医生清创缝合,包扎固定。(6)协调登记组—由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负责。负责对患者进行信息登记,并编号,简易编号标牌套在手上、衣扣上,紧急时可直接在患者手背用记号笔编号。抢救完成后负责数据的统计及汇报。同时根据抢救情况可协助护士长进行人员物质的协调工作。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分工必须明确,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分秒必争,避免忙乱。护士长同时还须注意安排接待相关单位人员,并配合有关调查人员取样。

  2.2.2  根据情况划分急救区 

  分为分诊区、诊察区、抢救区、清创区、  留观治疗区。患者到达后根据情况在进行调控或扩展分区。

  2.2.3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经过急诊基本处理后,护士应加强巡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切不可忽视貌似安静、稳定的患者。按照编号及患者姓名,护士必须将每个伤员的生命体征、救护措施、用药处置、病情变化等及时准确记录于病历本上。每完成一项治疗必须记录或签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2.2.4  重视心理护理 

  大批伤员突遭不幸,精神上的打击及病情的折磨,使他们产生焦虑心理,担心预后,恐惧后遗症。护理工作人员应利用点滴时间给予精神安慰。有的伤患者目睹重患者的病态受到意外惊吓,惶惶不安,大声求救,应安排专人给轻患者对症处理,维持秩序,观察病情,取得信任,使抢救现场井然有序。

  2.3  总结归纳 

  抢救结束后,护士长组织所有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进行总结。护士进行讨论本次抢救工作的经验及不足,护士长提出总结及今后需注意的方面,在实践中共同提高。

  3  体会

  3.1  护理管理工作必须走上正规化、程序化、科学化的道路 

  急诊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1]。在2003年7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多起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本科遵循以上正规化、程序化、科学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救治工作分工明确,密切协作,避免了盲目混乱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同时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对自身在抢救中的责任明确,与医生配合默契,能有效地缩短各项护理措施落实的时间。通过每次的抢救后总结,更能强化护士在急救中相关技能要点及抢救中分工协作配合与应急处理能力。

  3.2  护理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护理管理者在群体伤员抢救中处于指挥全局的位置。护理人员的合理搭配与分工是直接影响抢救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有预见性的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的应急调整是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现场应急能力,是保证抢救有条不紊,顺利进行的前提。

  3.3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护士不但要有对伤员的同情心、责任心,有团结协作、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而且要有熟练的技术和应急本领,能处理各种复杂情况[2]。同时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的应对突发事件。急诊科护士必须加强平时的各类训练与演练,刻苦钻研各项急救业务,才能在急救工作中做到急、准、稳。

  【参考文献】

  1  黄子通.急诊抢救指南.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49.

  2  李莲芬.群体创伤急诊入院救治的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院报,2005,4:597.

  作者单位: 410013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编辑:石  岚)

作者: 余 晓,安如俊,毛 平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