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8期

呼伦贝尔市1956~2005年布鲁菌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著名牧业基地之一,也是布鲁菌病严重流行地区,从1959~1966年布病在全市局部地区呈暴发流行状态,1961年和1963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达68。20/10万,牧区发病率高达117。46/10万,农区、城市和林区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3。1967~1989年发病率显著下降,期间6年无病例报告,临床症状温和,发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著名牧业基地之一,也是布鲁菌病严重流行地区,从1959~1966年布病在全市局部地区呈暴发流行状态,1961年和1963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达68.85/10万和72.20/10万,牧区发病率高达117.46/10万,农区、城市和林区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13.78/10万和6.98/10万。1967~1989年发病率显著下降,期间6年无病例报告,临床症状温和,发病率在一个很低水平上波动,最高发病年份1971年仅为1.32/10万。进入20世纪90年代布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1996年以后局部地区流行或暴发不断出现,病情剧烈,典型急性期病人开始增多,1996~2005年共新发病人5708例,占总发病数的67.71%,特别是2005年全市共报告布病2798例,发病率达102.31/10万,发病率创全市历史最高水平。因此布病已给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难以估算的损失。为了掌握布病疫情动态,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改进防治措施,笔者对全市1956~2005年布病流行态势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疫情资料   1956年以来呼伦贝尔市疫情汇编资料。

  1.2   人间监测结果   原呼伦贝尔市流行病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市疾控中心1996~2005年布鲁菌病监测工作总结。

  1.3   检测内容与人畜各种血清学检验和病原分离方法   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方法进行。

  2   结果

  2.1   人间疫情分布   1956~2005年全市共发生布病病人83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56/10万。其中1959~1966年全市局部地区布病呈暴发流行状态,共发生2596例病人,占总病例数的30.79%,1961年和1963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达68.85/10万和72.20/10万;1967~1995年发病保持非常低的水平,29年共发病123例,期间6年无病例报告,占总病例数1.14%;1996~2005年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出现暴发和流行,1996~2005年共新发病人5708例,占总发病数的67.71%。特别是2004年有9个旗市发生了暴发流行,全年共报告病例1526例,占总发病例数18.10%,发病率为68.68/10万,再次接近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共报告2798例,发病率达102.31/10万,发病率创全市历史最高水平。见图1。

  图1   呼伦贝尔市1956~2005年布病发病率曲线图(略)
     
  疫情主要分布于12个旗市,按发病数多少依次为阿荣旗2433例,占28.86%;扎兰屯市1811例,占21.48%;鄂温克旗763例,占9.05%;鄂伦春旗726例,占8.61%;莫旗696例,占8.26%;新左旗488例,占5.79%;陈旗481例,占5.71%;海拉尔市436例,占5.17%;牙克石市261例,占3.10%;满洲里市193例,占2.29%;新右旗90例,占1.07%;额尔古纳市52例,占0.62%。按地理位置和生产方式分布:其中农区4940例,占58.60%;牧区1822例,占21.61%;林区1039例,占12.33%;城市629例,占7.46%。季节(按1996~2005年5708例)统计,第一季度发病1460例,占25.58%,第二季度2526例,占44.25%,第三季度1348例占23.62%,第四季度374例,占6.55%。见图2。

  图2   呼伦贝尔市1996~2005年5708例布病发病季节图(略)

  人群分布(1996~2005年5708例):男4279例,占75.0%;女1429例,占25.0%。男女比为2.99∶1,发病年龄组最小1岁,最大80岁,主要集中于15~55岁年龄组,共发病5268例,占92.29%,其他年龄组440例,占7.71%。职业(1996~2005年)以牧民和农民发病最高为4539例,占总发病数的79.52%;其他职业1169例占20.48%。

  2.2   人间监测结果   1996~2005年共对与家畜及畜产品有关的职业人群32930人进行了血检,阳性3991人,总阳性率为12.12%。其中“九五”期间共检18158人,阳性897人,阳性率为4.94%;“十五”期间共检14772人,阳性3094人,阳性率为20.95%。两期相比阳性人数上升了244.93%,阳性率上升了323.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0%)。2002年共检出19株布氏菌,菌型为羊1型和羊3型。说明呼伦贝尔市布病正处于较强流行范围之内。

  2.3   畜间监测结果   1992~1999年共对牛、羊家畜进行血清学检查2882头(只),阳性64头(只),平均阳性率为2.22%,高于全国平均阳性率(0.32%)[1,3]。其中羊血检1227只,阳性24只,阳性率为1.96%,牛血检1655头,阳性40头,阳性率为2.41%。收集牛、羊菌检材料393份,分离出羊布氏菌10株,出菌率(2.52%)远高于全国平均出菌率(0.35%)水平[1,3]。出菌地区主要集中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国营农牧场,提示国营农牧场也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布氏菌出菌的集中地和主要疫源地[4~6]。

  3   讨论  

  1956~2005年呼伦贝尔市布病疫情呈现一个“高→低→高”流行态势,20世纪50~60年代疫情严重,流行猖獗,1961年和1963年两个高发病年,发病率高达68.85/10万和72.20/10万,牧区发病率高达117.46/10万、农区高达43.6/10万。进入70年代由于大面积施行S2苗免疫后至80年代布病发病率一直处于很低水平,后来由于放松了综合性防治措施,进入90年代全国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全市共报告布病2798例,发病率达102.31/10万,发病率创全市历史最高水平。呼伦贝尔市布病也如此,从1956~2005年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结果来看,两个高发病年代,人畜间布病疫情具体有以下特点:(1)疫区范围进一步扩大,重病区向非重病区转移。60年代重病区为农牧区,进入90年代扩大至城市和林区。(2)职业人群及老年人和儿童感染率增高,临床表现典型化,90年代教师、家务待业、干部等非职业人群发病占较大比例,占20.48%,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80岁。和80年代相比,临床症状表现典型化,病情较为剧烈,急性期病人开始增多,这和菌株变异毒力下降而90年代毒力变强有关。(3)阿荣旗、鄂温克旗一些老疫区疫情仍处于活跃状态;半农半牧区扎兰屯市、鄂伦春旗暴发点与传染源输入明显有关,就是由于农民购入病羊引起;国营农牧场已成为重要疫源地,如1981~1990年分离出的65株布氏菌中,国营农牧场占30株[2]。(4)检出菌的地区进一步扩大,且流行区多强毒株,为羊1型和羊3型,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当前布病流行的优势种。(5)病畜牛、羊仍是主要传染源,本次检测,羊阳性率为1.96%,牛阳性率为2.41%,牛羊检菌材料出菌率为2.5%,远高于全国平均出菌率0.35%[1],说明呼伦贝尔市布病正处于强流行范围之内。  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市1956~2005年布病疫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证明了呼伦贝尔市布病疫情具备了大流行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而且目前疫情正呈强劲上升趋势,提示应采取果断有效防范措施,否则必将会给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士义.我国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监测资料分析.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 1999,15:59.

  2   孙天志. 内蒙古自治区布氏菌病疫情分析.中国地方病杂志, 1997,12:170.

  3   张士义.布鲁氏菌病全国重点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19:70.

  4   孙天志. 从布鲁氏菌种变化看内蒙古布鲁氏菌现的变化和规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19:267.

  5   韩永,孙丽萍.呼伦贝尔盟1956~2001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2,6(7):34-35.

  6   陈永林,韩永,孙丽萍,等.呼伦贝尔盟1990~1999年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中国公共卫生,2002,18(6):1081.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162750 内蒙古呼伦贝尔,阿荣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刘兴宇, 林鸿鸣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