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8期

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伴类白血病反应误诊为阑尾炎1例报告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组织全院主任、副主任医师会诊,结果:术后继发感染、类白血病反应、腹腔肿物性质待查。考虑类白血病反应。胃镜所见: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下方2cm处见菜花状肿物约1。最后诊断: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伴类白血病反应。...

点击显示 收起

  患者,女,80岁。主因反复间断性右侧腹部疼痛2年余,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多次到医院就诊考虑阑尾炎,给予抗感染治疗疼痛能缓解,但仍食欲不振、乏力。于2002年10月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口服(果胶铋、阿莫西林、多酶片等)治疗效果不佳。于2003年9月2日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继而转移并固定于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6.2℃,脉搏90次/min,血压110/60mmHg。外科所见:腹部平坦,右下腹部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罗夫辛氏征(+)。查白细胞数目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8%,中间细胞百分比10.6%,淋巴细胞百分比5.6%。诊断为阑尾炎,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2天前上述症状突然加重,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不能缓解。查白细胞30.9×109/L,中性粒细胞77.8%,中间细胞14.5%,淋巴细胞7.7%,红细胞3.91×1012/L,血红蛋白138g/L,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于2003年9月24日急诊住院手术治疗。取右侧下腹部阑尾切口,术中见阑尾充血水肿做阑尾切除术,探查腹腔见腹腔淋巴结呈“核桃”样肿大,有些融合成块。当时考虑恶性淋巴瘤,因病人病情不稳定未能摘除淋巴结,清洁腹腔后关腹。术后第1天出现发热,体温38℃,考虑术后吸收热。术后第2天,查白细胞39.3×109/L,中性粒细胞83.5%,中间细胞10.6%,淋巴细胞5.9%,血红蛋白127g/L,红细胞3.50×1012/L。仍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第4天体温39℃,查白细胞57.7×109/L,中性粒细胞79.6%,中间细胞14.2%,淋巴细胞6.2%,血红蛋白131g/L,红细胞3.66×1012/L。生化检查正常,肝功能检测正常,尿系列检测正常,大便潜血阳性。心电图提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腹部B超:于腹主动脉周围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界限清,形态规则,最大为5.6cm×3.6cm。胰腺因气体干扰显示不清。肝肾之间可见0.6cm的液性暗区。而且患者手术后腹痛没有缓解,大便潜血(+),发展成酱红色便。组织全院主任、副主任医师会诊,结果:术后继发感染、类白血病反应、腹腔肿物性质待查。处理:罗氏芬2.0g、奥复星100ml,q12h静脉点滴,给支持对症治疗,必要时剖腹探查。经上述治疗症状不见好转,白细胞逐渐上升,10月8日白细胞83.1×109/L,中性粒细胞81.4%,中间细胞10.6%,淋巴细胞3.6%,血红蛋白102g/L,红细胞2.43×1012/L。骨髓分析: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为1.25:1、粒系统各阶段细胞的胞浆内及胞核上布满粗大的嗜天蓝颗粒,其他各系细胞形态正常。血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考虑类白血病反应。胃镜所见: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下方2cm处见菜花状肿物约1.5cm×2cm大小,表面糜烂出血。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最后诊断: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伴类白血病反应。给予支持对症治疗。术后12天出现黄疸,经治疗无效于术后22天死亡。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一般早期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纳差、乏力等不适易被人诊断为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疾病,而未予重视[1]。进展期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可产生较为复杂的症状,十二指肠的肿瘤可阻塞胆管导致黄疸、胆管炎的发生,易被误诊为胆管结石、胰头癌等其他疾病。本例患者发病病程长,多次门诊接诊医生经验不足,惯性思维,询问病史不详细,未进行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仅抓住反复右侧腹部疼痛为特征,结合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升高故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给手术治疗,是误诊的原因之一。患者为高龄女性,为减轻有些检查造成痛苦,未能做全面检查,是误诊的原因之二。因此,对于成年、老年人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乏力、黄疸、不明原因的贫血不能以其他常见疾病解释时,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并进行相关检查。

  【参考文献】

  1   吕品,苗雄鹰,李永国,等.原发性十二指肠急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国内镜杂志,2003,9(1):22-23.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043500 山西翼城,翼城县人民医院

作者: 吕全兰,周建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