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10期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调查及其病原学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检测,是有效控制食物中毒的手段之一。方法通过对中毒病人呕吐物和腹泻物(或肛拭)及可疑食物,找出中毒的致病菌。结果在病人的肛拭及可疑食物中检出同一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检测,是有效控制食物中毒的手段之一。方法  通过对中毒病人呕吐物和腹泻物(或肛拭)及可疑食物,找出中毒的致病菌。结果  在病人的肛拭及可疑食物中检出同一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该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关键词】  食物中毒;调查;病原学分析     

       最近,我区几间医院门诊部陆续出现了腹泻、腹痛病人,病人人数多达数十个,始发病人和末次发病时间相差48h。病人在24h的饮食史都有在同一间酒店进食,但进食餐次不同,食物也不尽相同。病人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以上腹部持续性疼痛,脐周阵发性加剧)、腹泻(水样便)、发热(37~38℃不等)。潜伏期最短6h,最长是24h,平均潜伏期为15h。经抗生素治疗后全部治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初拟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调查报告和病原学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人肛拭4份,海产品8份,海产品养殖水19份,剩余食物14份,其他食物6份。

    1.2  试剂  NaCl结晶紫增菌液、3.5%NaCl蔗糖琼脂、3.5%NaCl TSI、副溶血性弧菌微量生化管。所有试剂均是北京陆桥试剂公司产品,且在有效期限内使用。

    1.3  检验方法  GB/T4789.7-2003[1]。

    2  结果

    2.1  培养特性  本菌在NaCl结晶紫增菌液中呈混浊生长,在3.5%NaCl蔗糖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绿色、中等大小、不透明、圆形、扁平,在3.5%NaCl TSI上层不变色,下层变黄,不产气,有动力,无H2S。

    2.2  染色形态  本菌为G-无芽孢杆菌,两端浓染。

    2.3  耐盐试验  见表1。表1  耐盐试验

    2.4  生化鉴定  见表2。表2  生化鉴定结果  

    2.5  检材检测结果  见表3。表3  检材检测结果

    3  讨论

  (1)副溶血性弧菌是G-杆菌,无芽孢,无夹膜,有鞭毛,对营养要求不高,嗜盐生长。这些特性反映了它能广泛存在海水及海产品中,特别是在死亡了的海产品上更易繁殖,但又对理化因素敏感,特别是酸,在1%冰醋酸浸泡或100℃即可全部杀死[2]。(2)本次食物中毒在病人全部肛拭和全部海产品及部分剩余食品中均找到同一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中毒特征,证实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3)现场调查发现,该酒楼养殖海鲜的池缸,没有定期清洗和及时换养殖水,当购进带菌的海产品时,上述原因则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或反复污染,所以在所抽查的全部海产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而在养殖水中也部分检出,另外,该酒楼的冷藏柜及切菜用具没有严格按照生熟食品分用的要求,这也是造成食物交叉污染的原因,而最关键的就是厨师只迎合顾客吃海鲜的口味,着重追求海鲜的嫩、滑、爽的口感,而忽略了食品要彻底煮熟的原则。(4)本次食物中毒病人中,首次发病和末次发病相差48h,且病人所食食物和餐次也不尽相同,但却出现大致相同的症状,检出同一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究其原因也就是带菌的海产品污染了养殖水,被污染的养殖水又污染了其他海产品,而生熟食品又无严格分开处理,这样恶性循环,从而出现了不同餐次,不同食物而同样的食物中毒。(5)本次食物中毒病人人数多达数十个,但取回的肛拭只有4份,原因是当取样人员到达现场时,很多病人已用抗生素超过4h,甚至轻症病人已经离开医院。病人的肛拭和呕吐物等生物检材,对于确定食物中毒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所有病人的生物材料中找不到致病性细菌(或毒素),即使在可疑食品中找出致病性细菌也不能贸然判定是细菌性食物中毒[3],所以要提高检出率,肛拭或粪便标本一定要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6)本次食物中毒出现后,暴露了我区卫生监督工作的不足,《食品卫生法》执行不到位。今后应加强对《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让普通消费者了解食品卫生的基础知识,做好自我保护,更要提高饮食从业人员的卫生食品意识,而执法人员更应加强日常的监督工作,对不合要求的酒楼食市一定要采取处理措施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保证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T4789.7-2003.

    2  王秀茹.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9-753.

    3  孟昭赫.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微生物学部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65-374.

      作者单位: 528100 广东佛山,佛山市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若  木)

作者: 梁兰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