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11期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42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近几年来,我所临床收治42例急性血吸虫病人,采用吡喹酮治疗后,部分病例退热效果不很理想,或经治疗退热后,又出现“反跳”现象,加用吡喹酮施行2次杀虫治疗,效果满意。2临床症状42例患者,入院时存在畏寒、发热、轻度盗汗、头昏、乏力、干咳少痰、食欲减退,部分有腹胀、腹痛、腹泻(3~5次/d),带黏液血便,肝区......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几年来,我所临床收治42例急性血吸虫病人 ,采用吡喹酮治疗后,部分病例退热效果不很理想,或经治疗退热后,又出现“反跳”现象,加用吡喹酮施行2次杀虫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病例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为8岁。

  1.2  诊断与分型

  1.2.1  疫水接触史  发病前数周,曾反复多次与疫水接触,主要在5~8月份接触疫水劳动、打猪草或游泳等。

  1.2.2  临床症状  42例患者,入院时存在畏寒、发热、轻度盗汗、头昏、乏力、干咳少痰、食欲减退,部分有腹胀、腹痛、腹泻(3~5次/d),带黏液血便,肝区隐痛,少数有过敏性皮炎,或颜面神经血管性水肿等。肝左叶肿大31例,脾肿大5例。

  1.2.3  实验室检查  粪孵化阳性42例,环卵沉淀实验阳性42例。

  1.2.4  临床分型  轻型13例,中型24例,重型5例。

  2  治疗方法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42例,成人按120mg/kg体重。以60kg体重为限。14岁以下儿童按140mg/kg体重。总剂量6日疗法,其中1/2剂量在第1日和第2日服完,其余1/2剂量在第3~6日内服完。

  服药期间退热:轻型服药3~4天后天始下降,6~7天降至正常。但中、重型患者29例(占69%)在服药后,其中9例体温下降不明显,20例虽体温降至正常,但停药3~4天后,体温再度回升,出现“反跳”现象。

  对重型5例和中型24例,均按1疗程结束后,间隔6天,加用吡喹酮行第2疗程,总剂量按60mg/kg,2日疗法。同时给予支持疗法,用10%葡萄糖500ml+地塞米松10mg静滴,连用1~2天。待热退后改用强的松10mg,每日3次口服,连用1~2天,第3~4天改为每日2次口服,5~6天每日1次口服。

  3  结果

  42例全部按期足量完成第1疗程,其中中、重型患者29例追加第2疗程后,精神、食欲好转,急血症状与体征减轻或消失,康复出院。病程最短7天,最长20天。

  4  讨论

  (1)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副反应少而轻,疗效快,疗程短,口服方便,是目前治疗日本血吸虫病首选唯一的理想药物,分次内服后毒性低,在体内具有“吸收、解毒、排泄”等三快特点。该药对母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虫卵等均有较强的杀来作用。

  (2)本组42例用吡喹酮完成1疗程后,轻型13例,1周内体温降至正常。但中、重型病例,反复多次接触疫水,感染特别严重,经1疗程用药后,退热不明显或出现“反跳”现象,有必要进行第2疗程用药,杀死受累的器官组织内的虫卵(肠管和肝脏)。

  (3)吡喹酮加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联合治疗,退热作用快。对中、重型急性血吸虫病,用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的作用,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 448000 湖北荆门,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叶兵,李正松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