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12期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pdf)【摘要】目的在治疗慢性痛症等常见病的临床工作中探讨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并做初步评述。结果许多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均有外周性调节机制的参与。结论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和中枢性调节机制相辅组成,完善了机体的调节机构,良好地适应内外环境多变的各种动因。......

点击显示 收起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 (pdf) 

   【摘要】  目的  在治疗慢性痛症等常见病的临床工作中探讨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并做初步评述。方法  西医学与中医学并重,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并重,直接实践与参阅资料并重,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鉴别。结果  许多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均有外周性调节机制的参与。结论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和中枢性调节机制相辅组成,完善了机体的调节机构,良好地适应内外环境多变的各种动因。

    【关键词】  中枢性调节;外周性调节;中医经络系统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eriphe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rganism function and make preliminary comments dur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n chronic pain syndrome and other common diseases.Methods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comparative discrimination using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dicine treatment and physical treatment,direct practice and material reference.Results  The periphe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participates in many treatment and recovery effects.Conclusion  The periphe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the cent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rganism function are complement each other.They improv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rganism and adapt various changeable factor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entral regulatory;peripheral regulato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 system

    现代医学对机体功能的中枢性调节研究很深入,包括神经中枢系统、心脏血管调控活动、内分泌的负反馈机制等[1]。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许多的外周性调节活动,它们和中枢性调节活动相辅相成,完善了机体的复杂调节控制系统,很值得研究讨论。

    临床运用外周性调节机制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方法很多,大致以下三个途径看得比较清楚:(1)物理疗法;(2)针灸疗法;(3)中西医结合性的局部治疗法。多种热疗法如:红外线、温泉水浴,温热因子均可能通过轴突反射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这是物理疗法的例证。针灸疗法和经络——穴位的机制研究例证认为排除了神经中枢的作用,经络现象仍能够出现[2]。

    本文是表达在治疗慢性疼痛病和Ⅰ期高血压病等常见病的工作中,采用物理疗法和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方法观察到的,以外周性机制为主的调节活动。

    以下临床征象显示外周性调节活动及其网络特点:

    (1)稳态调节特征,或称双向调节特征。采用阻抗式血流图观察到磁疗和针刺方法可以缓解小血管痉挛,也可以提高低幅波小血管活动的张力。紫外线治疗既可以使胃酸过高的病人趋向正常,也可使低酸病人趋向正常(丁钧理疗学)。

    (2)远程调节和局所调节的效应。一位住院期间的肺结核病人,发生子宫功能性出血,予以乳腺区太阳灯照射,获得明显疗效。针灸治疗有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如:面神经麻痹选用合谷穴并面部穴位,效果为好。

    (3)即时效应与延迟效应。在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治疗中可以观察到颈肩区疼痛病人的即时的缓解疼痛的作用和延后的缓解上肢发麻等效应。

    (4)组群协同特征。为治疗血管性头痛,需在肩胛内角区、锁骨下缘中区、枕骨粗隆外侧区、乳突区及剑突区等各部位进行治疗。对于慢性病症往往难以某一区或某一点治愈,而对不同的病症选配不同组群的治疗区,则收到良好效果。

    (5)相关连的病痛和治疗的泛化效应。颈椎综合征与慢性咽炎相关[3],采用上述的玻璃酸酶方法治疗时,二者同步好转。

    (6)68例低热患者的体温调节效应。对无名低热患者及药物注射低热反应者——均有慢性咽炎,大部分体温在37.1℃~38℃,采用玻璃酸酶[4]方法,在胸椎1、5、7棘突区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

    (7)31例Ⅰ期高血压患者在颈肩区及乳突区等部位的治疗,得到平稳的降压效应。

    (8)调节点。调节点是一个复杂的内容,这里只讨论躯体部位的、可以由医者选控的调节点,即狭义的调节点。它们多位于骨骼的角、边、面,如肩胛内角区、胸椎1、5、7棘突区、骶髂关节区等,它们是骨骼肌的力学承受点,是协调骨、关节运动的血管神经活动点,是机体内、外信息交汇点,也是局部性应激反应点和病变炎症性反应点。它们可随机体各种病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痛、淤血及纤维增生等变化,但大多不出现清晰的局部自发痛[5]。这些压痛点区已被许多医家记述和用以治疗功能性疾病。它们与中医穴位有相关性。至于这些具有内、外信息交汇网点性能的压痛点,何以多位于骨的周围,是否因为骨骼既是躯体的外壳器官又具有内脏功能——骨髓造血功能,即兼有内、外两种器官的性能。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及其组织基础在生理学的器官功能的自动调节部分和一些器官的特殊血液循环部分的内容是否属于这一范围。外周性调节功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向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其主要构架初步可以认为是细胞外间质的丰富的末梢性的神经、血管网络、纤维织网络、它们间突触的复杂系统。它们保持了生物早期进化的网络特征。它们能够自主进行调节活动,对于脊髓的各级中枢,以至脑干的网状结构,也可能通达,体液因素也可以参与。

    中国传统医学阐述的经络穴位系统是否就是中国古代医学家观察和运用机体的外周性调节功能的医理的记述。

    临床治疗中观察到许许多多的外周性调节过程,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调节机制活动,它们和中枢性调节相辅相成,使机体完好适应内外环境。水平有限,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蒋正尧.人体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9.

    2  郑翠红.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中国针灸,2005,20:705-707.

    3  侯湘.慢性咽炎在颈椎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中的地位的讨论.中华脊柱医学,2006,12:876.

    4  成军.细胞外基质的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疾病.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5.

    5  侯湘.从临床看纤维组织炎症与机体应激过程.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8:777-778.

    作者单位: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编辑:汪  洋)

作者: 侯湘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