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年第6卷第9期

病态心理的生物观与社会观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病态心理生物观社会观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行为)是脑功能活动的产物,而人类的大脑又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与此同时,生物个体的内部世界,也随着脑的进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心理学家米勒(Neacmiller)通过生物反馈的研究,用许多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这些事实。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下丘脑通过联接神经而进......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病态心理 生物观 社会观

  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行为)是脑功能活动的产物,而人类的大脑又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在漫长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使自己趋向高度分化、集中化、精密化,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以便更准确、更迅速、更有效地适应外部世界各种复杂环境和千变万化。

    与此同时,生物个体的内部世界,也随着脑的进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大脑同样也支配整个内脏器官等内部环境的活动,只是一般在人类意识水平之下,不经特殊的训练,不为主观意识所察觉而已。心理学家米勒 (Neacmiller) 通过生物反馈的研究,用许多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这些事实。现在,人们认识到身体内部的诸种反应,可由脑的情绪区—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下丘脑通过联接神经而进行调节。如利用生物反馈学习到的控制,人脑就可以由意愿来控制身体的内部器官和腺体分泌等等。所以“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句话里的“客观现实是包括了生物体的外部环境及生物体的内部环境而言的”。

    “病态心理”指的是人类心理的异常现象,亦即是人脑功能异常活动的产物。为了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异常表现—病态心理,就必须从认识人类正常心理现象着手。20世纪50年代,随着神经生理学、神经生化学、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电生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在研究人脑功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引起学术界更大的兴趣来从事脑科学的研究,使新兴的学科—生理心理学得到蓬勃发展。生理心理学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类正常心理现象的实质。由于这门新兴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十分广阔,它所使用的知识面及方法学就必然会跨越以往概念所局限的边界,旁及了许多别的学科,如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全息论等。正由于它研究范围十分广阔,以至在它的领域中又逐渐形成了另一学科—神经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也有另外的名称,如“精神生物学”,“行为生物学”等,不管名称怎样,它是从脑的生理调节、整合正负反馈等机制来阐明心理现象的本质。这无疑是使心理现象获得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揭示了人脑极端复杂的功能运转系统对心理的作用。这样一来,它将随着自己深入“脑世界”的奥秘之境,而对其他科学如精神病学、病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起巨大的影响。在这些学科中存在着的许多理论学说都将重新受到检验,并向许多陈旧的、过时的模式进行挑战。

    心理现象也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都要从对立的两方面表现出来。对正常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研究,将会启发促进对病态心理的研究,以探讨病态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因此,另一门年轻学科—病理心理学近年来也迅速地向前发展,如在美国、日本都是这样。“病理心理学”或称“异常心理学”,系研究病态心理的发病原因、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机制的。因此,它所涉及的范围与精神病学大体类同。

    总而言之,上面所列举的研究形态,都属于生物个体的生理心理、病理心理,其着眼点仍是已成型的生物个体,例如:通过脑中埋藏微电极,并用无线电遥控以刺激某个脑区,从而改变生物体的行为;研究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对脑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各种亲神经精神药物对脑内各种神经化学递质、酶系统、生物合成环节的影响,通过破坏和改善记忆的实验以探索其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等的机制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其属于病态心理研究的生物学观点。

    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生物这一面与社会文化另一面是连续的交互过程的不同方面,这本身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过程。人类也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它脱离动物界的历史大约百余万年。古生物学研究,并不十分清楚地球上太古代有无生命,古生代从蛋白质具有自我更新的生命形态开始,到腔肠动物具有弥散反应的神经网结构,这当中要经历多少个百万年;也不能肯定由腔肠动物的神经网发展到向神经中枢集中,并出现头化现象的扁虫动物如蜗虫,这中间又经历过多少个百万年。但是推断这比由动物脑发展为人脑所需要经历的时间要长得多。那么是一种怎样巨大的推进力,使人脑从它的远祖形态迅速进化发展为它自己现代的形态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直立解放双手,制造工具并共同劳动。高度概括为一个概念—社会性。强调病态心理研究的社会观,其理论的基点就在于这个“社会性”,它就是促进动物脑演变成人脑的无与匹比的巨大推动力。

    作为动物,它的许多行为大体上是按照“内装”的程序进行的。人从位于子宫腔内的受精卵(单细胞生物)开始,仅用九个多月的短暂时间,走完了它始祖要多少亿年的发展历程。人在子宫腔内扮演的角色,给我们放映了一部“人类是从低等动物演化为高等动物的“彩色进化史记录片”。它在脱离母胎后,必然还会保留一些“内装”的程序,譬如吸吮动作、性行为等,就是依照先天安排的程序。但是人类已经脱离了动物界,而且随着历史的推演、进化愈将愈远离动物界。从它的祖先那里继承来的生物生存的适应能力—旧的、古老的“内装”程序,已经按照“用进废退”的进化论原则越来越小了。初生的婴儿与刚堕地的畜仔,在生存的适应力方面那是望尘莫及的。从来到人间世界最初的一声啼叫之后,被助产士包上卫生巾的“小生命”,就算彻底地脱离动物界,就已经不单是一个动物,不是一个“生物人”,而是一个“社会人”了。

    从新生儿时代开始,到此后的全部人生历程,个体 (指“社会人”)就全盘按照社会要求的模式,增加极大量的新程序。这些新的程序正是构成我们知识文化、后天教养,生活经验等的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人类的心理现象并不是由自己的脑决定的。单是有脑这块物质本身,还不能产生人类的心理现象。不幸被狼衔去的幼儿,它的母亲是现代人,它是“社会人”生的孩子。但是它幼小的时候又回到了动物界,失去了特有的社会环境,没有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没有人间语言交际,失去了通过语言交际、接受教育和训练、制作运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以及其他社会生活获得人类知识、经验的可能性,此处不防又高度概括为一个概念,即失掉了“社会性”,这种“狼孩”用四肢行走,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午夜嚎叫,怕光怕水怕火,只食肉,从不用手拿食物,须把肉扔到地上才去啃,爱和小狗在一起,根本不懂人语。我们说“狼孩”是缺乏人性。狼孩的大脑与正常孩子的大脑没有多大区别,它具有产生人类心理的前提,但是虽有完整的大脑,却没有人的心理。

    如此看来,对动物脑或人脑用单纯理化、机械,实验室的方法,来探索人脑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是部分有效的生物学或是自然科学的路线。但对人脑知识的形成,抽象思维、语言能力,社会适应性,个体差异、人格特征等更为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性学科的问题,则单只这一条途径远远是不够的。对正常心理现象的探讨仅此一条途径不能以偏概全,自然对“病态心理”的研究也就不能主观武断地认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就脑的最基本物质单位如神经元、胶质细胞,以及各种成分如血液、脑脊液、化学递质等而言,人脑与动物脑的差别是不大的,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但如果涉及到抽象思维、综合分析、联想,知识储存、创造力,筹划性、预见性等则有质的差别,其复杂度远非动物脑的研究所能比拟。

    归纳起来,从前述的基点出发,可以说:在脑的心理现象及病理心理的研究领域里,生物学观点并非唯一的途径,更不能把自然科学的路线说成是科学的,而把社会科学的路线说成是伪科学的,是可以用政治概念来取代的。应该重视社会学的路线,这就是从“病态心理”的社会观出发来研究问题,诸如:人格障碍,瘾癖性变态,行为变态,各种焦虑神经症则更应着重其社会观点。

    生物与社会,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两条探索的途径,相辅相成,诸途同归,并非正误的、是非的对立,同样都是走向深入认识“病态心理”的本质的道路。心理科学及其许多分支学科、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历史、考古等都将有可能对“病态心理”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素材,注入新鲜的养分。总之,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探讨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思想方法,两类学科各自从本门专业的基点出发,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每一次实验成果,每一次社会调查总结,每一派理论均创建,都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与实用的知识,都将为“病态心理”研究事业宝座“擎天塔”添砖加瓦,都是人类向认识自己脑世界的漫长进军中,一步步攻克各种难关,使认识不断地深化。

    (编辑:邓  锋)


作者单位:834700 新疆塔城,新疆塔城武警边防支队

作者: 周洁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