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3期

5-氟尿嘧啶辅助治疗结膜瓣转位术后翼状胬肉的远期疗效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常规手术切除复发率高达20%~30%,而且术后复发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且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可导致睑球粘连、穹隆部结膜变短、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本文探讨5-氟尿嘧啶治疗结膜瓣转位术后翼状胬肉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自2002~2007年我科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182例,其中男84例,女98例。75%布比卡因等......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本市地处山区,紫外线光照较强,发病率很高。常规手术切除复发率高达20%~30%,而且术后复发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且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可导致睑球粘连、穹隆部结膜变短、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本文探讨5-氟尿嘧啶治疗结膜瓣转位术后翼状胬肉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2~2007年我科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182例,其中男84例,女98例;单眼160例,双眼22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患者本次手术之前未用过抗增殖类药物。

    1.2  手术方法  (1)0.5%地卡因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后注入胬肉体部球结膜下。(2)用刀片沿胬肉头部前方0.5mm处做角膜浅层划开,逐渐分离翼状胬肉头颈部、体部,由此连同胬肉做角膜浅层剥离,直至角膜缘部,然后继续将胬肉与巩膜分离。暴露巩膜裸区,电凝止血。(3)将游离的胬肉用线将头部由下方结膜下穿入,由穹隆部穿出,使之转位到球结膜下。(4)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抗生素眼膏包眼。(5)术后第2天换药,用5-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每次5mg,自下方转位胬肉体部进针,推至结膜隆起时,避免损伤眼直肌及药物漏出,注射完毕后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前3天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共5~7次。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角膜上皮情况,出现角膜上皮缺损时立即停止注射,待角膜上皮修复后再酌情使用。(6)术后第2天起涂0.3%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至术后2~3周,局部充血明显者延长用药时间,术后5天拆除结膜缝线。

  2  结果

    术后随访1~5年,182例患者未复发者164例,术后复发18例,约占10%,其中有4例是第二次手术后复发,复发时间在1年后。全部病例术后眼球运动障碍消失,未出现复视、视力下降等并发症。

    3  讨论[1,2]

    笔者认为角膜缘的特殊结构,是防止翼状胬肉发生的重要屏障。本手术方法在彻底清除了变性的结膜、角膜缘及胬肉组织后,再将胬肉转位到球结膜下,并缝合固定,二者紧密结合,会重新筑起防止胬肉再生的屏障。

    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复发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目前预防其手术后复发的方法有:羊膜移植,自体球结膜移植和术中、术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丝裂霉素C等。单纯胬肉转位手术,不需要取材,包括自体结膜和羊膜的取材,故手术较为简便实用。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等,不仅投药方式复杂,还可引起上皮延迟愈合及巩膜溃疡等并发症。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其作用虽较丝裂霉素C弱,但其毒性远较丝裂霉素C低,且价格低廉。我院将其用于结膜瓣转位术后的翼状胬肉,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4,18(2):116-121.

2 刘祖国.眼表疾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4-365.


作者单位:122500 辽宁凌源,凌源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作者: 吴晓玲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