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4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62例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鼻窦内窥镜手术已成为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62例,男24例,女38例。全部病例均行鼻镜检查或鼻内窥镜检查以及鼻窦CT检查,确诊为慢性副鼻窦炎。并依据海口市鼻窦炎分型标准,分为Ⅰ型23例,Ⅱ型34例,Ⅲ型5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鼻窦内窥镜手术已成为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换药时间长,术腔黏膜过度水肿,分泌物多,囊泡反复增生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手术医师,影响手术效果。我科自2005年始对62例病人在围手术期口服自拟鼻舒颗粒,明显减轻术后反应症,减少囊泡增生及分泌物,缩短了术腔上皮化时间,提高了手术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24例,女38例;年龄16~60岁;病史2~14年。除1例筛窦巨大囊肿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或丧失。全部病例均行鼻镜检查或鼻内窥镜检查以及鼻窦CT检查,确诊为慢性副鼻窦炎。并依据海口市鼻窦炎分型标准,分为Ⅰ型23例,Ⅱ型34例,Ⅲ型5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术前3天静滴广谱抗生素,并同时口服鼻舒颗粒,组方为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 茯苓12g,白芍10g,五味子15g,陈皮10g,蝉衣10g,辛荑12g,连翘12g,栀子12g,白芷15g,甘草10g。症状明显者,可随症加减。手术均为局麻,包括鼻窦内窥镜下鼻息肉摘除,沟突切除,前后组筛窦开放术,额窦、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等。术后常规静滴抗生素1周,口服鼻舒胶囊颗粒1~2个月。3天后开始换药,每日鼻腔冲洗,内窥镜下鼻腔清理至出院,以后1周换药1次,3~4周后改为半月或每月1次。换药主要清理术腔分泌物及痂皮,摘除水样囊泡增生。发现术后1周,54例病人黏膜水肿明显减轻,半月左右,48例术腔无明显分泌物,囊泡增生也较少,1~2个月,56例术腔均上皮化。

    2  结果

    根据海口会议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内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见窦内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62例患者中,治愈4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6.8%,无效2例,可能与手术技巧及病人筛骨异常增生有关。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由于病程长,损伤人体正气,日久伤阴,加之手术创伤,术后术腔黏膜很难恢复。由于感染及免疫的原因,黏膜持续水肿并反复出现囊泡增生,我们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分期观念”原则,治疗以益气补肾为主,辅以清热化湿、解毒排脓、宣窍止涕之品,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做到扶正祛邪。 以党参、黄芪、五味子益气补肾敛阴,达到气壮统血统津之功效,同时具有降低血压;增加肌体免疫力及再生能力,故可起到术中减少出血量,术后促进术腔黏膜恢复,缩短上皮化时间等功效;而白术、陈皮、蝉衣等健脾祛湿之品具有脱敏,减轻黏膜水肿,减少分泌物之功效,佐以辛荑、白芷透窍止涕,兼以山栀、连翘清热解毒,共同达到生肌排脓 ,促进窦腔炎性黏膜恢复,减少复发率之功效。本方安全有效,尤对于有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068350 河北丰宁,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

作者: 周俊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