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4期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瘘分析(附3例报告)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是普外科常规手术之一,术中发生胆道损伤及胆瘘也时常发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0。我院自1994~2007年共实施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56例,其中发生胆瘘3例,发生率0。反复右上腹疼痛2年,进食油腻食物腹痛明显,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是普外科常规手术之一,术中发生胆道损伤及胆瘘也时常发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0.1%~0.5%[1]。我院自1994~2007年共实施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56例,其中发生胆瘘3例,发生率0.17%,现分析3例临床资料如下。

    1  病例资料

    病例1:男,67岁。反复右上腹疼痛2年,进食油腻食物腹痛明显,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部无局限性压痛,上腹部未触及肿块,入院复查B超: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入院第3天行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消毒,铺巾及气腹。见胆囊与网膜粘连,钝性分离后显露出胆囊,胆囊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仔细分离后显露“三管”关系,切除胆囊后,肝床予电凝止血,创面予冲洗后未见有活动性出血及胆瘘,术后3天出院,术后10天,病人因右上腹疼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复诊,拟诊为“胆囊切除术后”收住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9℃,脉搏89次/min,血压115/70mmHg。主要体征为剑突下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B超检查提示:肝床下包裹性积液。完善术前准备后予剖腹探查,腹腔内有少量胆汁样腹水,以肝床下有较大量胆汁性腹水约200ml,术中发现胆囊管残端,胆总管,肝总管解剖关系清晰,于肝床下端可见一小的迷走胆管瘘,予小针细线缝扎,反复冲洗创面,观察确无胆瘘,留置腹腔引流管1根,结束手术。术后4天拔管,1周后出院。

    病例2,3:此两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9岁,64岁。有多年腹痛病史,未提示有皮肤黏膜黄染,入院时查体腹部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同前完善术前准备后,均行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因胆囊及胆总管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手术难度较大,手术野出血较多,解剖关系欠清,术后均予留置腹腔引流管一根于肝床下。术后均出现胆瘘,因手术留置引流管,予全身静脉支持的同时,密切观察引流胆汁的量及色泽,两患者3周内胆汁量逐渐减少,并完全停止,拔管后痊愈出院。

    2  讨论[1~3

    2.1  思想麻痹  有专家提出胆囊切除术可能是最复杂普外科手术之一,术中任何程度的谨慎都不过分。目前部分医生把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认为是小手术,在缺乏足够熟练的基础上又过于自信,往往是导致胆道损伤,成为胆瘘发生根本原因。

    2.2  损伤肝床内小的迷走胆管  迷走胆管在正常人群中比率为25%~30%,引起迷走胆管损伤通常是过多的分离解剖肝外胆管及胆道,而且早期损伤的胆管少或无向外溢胆汁,考虑原因是局部肝床电凝引起,故迷走胆管损伤致胆瘘早期不易被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对于胆囊三角区解剖关系不清,或肥胖患者肝门区脂肪堆积,术中创面出血较多者,应避免盲目止血损伤胆管及动静脉,必要时予留置腹腔引流,有助于进一步观察及治疗术后胆瘘。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32.

2 陈训如,罗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中华医学杂志,1996,76:392-393.

3 巴明臣.急诊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中华肝胆外科学杂志,2000,(5):288-289.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石油管理局明园职工医院

作者: 艾依热提·买买提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