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7期

38例重症蜂蜇伤的急救护理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总结了38例重症蜂蜇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认为急救护理应做好伤口局部处理、过敏及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及对症处理、做好早期血液透析及预防性血液透析的准备等。经急救处理和护理,38例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全部痊愈出院。急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总结了38例重症蜂蜇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认为急救护理应做好伤口局部处理、过敏及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及对症处理、做好早期血液透析及预防性血液透析的准备等。经急救处理和护理,38例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全部痊愈出院。

【关键词】  蜂蜇伤;急救;护理

    蜂蜇伤是临床常见急诊之一,蜂蜇伤后可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其中毒程度与蜂刺针数(所接受毒液量多少)及个体差异和蜇伤部位有关。在临床上一般轻者只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和瘙痒,几小时后可缓解,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临床症状而危及生命[1]。本科自2006年8月~2008年1月共收治重症蜂蜇伤患者3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2~75岁,平均38.6岁;蜇伤后10min~3h前来就诊。蜇伤多在暴露部位,1~30处不等;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疼痛、瘙痒38例,荨麻疹24例,恶心、呕吐2例,胸闷1例,喉头水肿2例,过敏性休克3例,心律失常(房颤、室早)3例,其他发热2例,心肌酶谱、肝功能异常1例。

    1.2  疗效评定  治愈为皮疹消退,常规化验正常,心肝肾功能恢复正常[2]。

    1.3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1~3天留观治疗,症状消退,治愈出院。

    2  急救护理

    2.1  常规护理  38例均立即给予吸氧、地塞米松、大剂量VitC、非那根、葡萄糖酸钙、强的松等对症治疗,并监测心、肝、肾功能等。

    2.2  伤口局部处理  38例均检查有无滞留于皮肤内的毒针或折断的毒刺,并予拔除,如难以拔除,胶布粘贴后再揭起或对肿胀部位用三棱针行皮肤锥刺,也可用拔火罐,但不可挤压[1]。蜇人蜂指膜翅昆虫中的蜜蜂、黄蜂、胡蜂三大类,蜂毒成分复杂,蜂毒中主要含蚁酸、神经毒和组胺、黄蜂毒,还含有缓激肽、5-羟色胺和胆碱酯酶等[3],可分成碱性、酸性等;蜂蜇皮肤后,毒汁通过毒刺进入人体导致中毒[4]。临床上一般可见到蜇伤局部性反应,须及时行伤口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明显者用2%普鲁卡因溶液注射于损害的皮肤周围,以减轻疼痛,也可用人乳汁涂擦被蜇部位,可消肿、止痒,2min即可见效,半日可愈[5]。本组30例为黄蜂蜇伤,其毒液为碱性,可涂食醋;8例是蜜蜂蜇伤其毒液为酸性,局部敷5%苏打溶液,肥皂水或3%氨水溶液。

    2.3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出现变态反应迅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非那根);发生过敏性休克者给予去枕平卧、吸氧,迅速建立2路静脉通路以改善微循环、稀释毒素,促进毒素排出,据病情尽快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强的松,根据血压可适当使用升压药物,为保肝解毒用高渗葡萄糖、5%碳酸氢钠、钙剂、VitB1、VitC等。本组3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经上述处理后好转恢复。

    2.4  病情观察  被群蜂蜇伤后患者易引起休克及眼损害,可短期内表现为荨麻疹、气促、水肿,反应强烈者易发生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头颈部蜇伤患者危险最大(因头面部血运丰富,毒素扩散快)。故护理上密切观察意识、脉搏、心率、心律、血压、尿量,常规行心电监护以发现心律失常,做好气管切开的急救准备及药物治疗。经上述处理2例喉头水肿症状皆缓减。被蜂蜇伤后易发生多脏器损害,循环系统及肾脏易受损害,推测可能与蜂毒所含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扩张周围血管使微循环淤血、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以及肾小球发生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毒素还可直接损害心肌、肝脏、骨髓,引起心肌酶谱升高,心律失常[3]。蜂蜇伤患者无论症状轻重,均应重点检查肝、肾、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血常规,以了解脏器受损情况,并做好病情变化的动态记录。本组发生1例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异常,经检测治疗后好转。本组2例出现畏寒、高热、皮肤瘙痒给予保暖,局部用药,告诉患者不要用手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2.5  做好早期血液透析及预防性血液透析的准备  本组病例虽未进行透析,但有关文献报道:早期血液透析及预防性血液透析不仅能有效清除蜂毒的毒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还能降低喉头水肿、急性肺水肿、过敏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

    3  小结

    蜂蜇伤在临床上可见到蜇伤部位的局部性变态反应, 尤以蜇伤处为中心的皮肤过敏为多见, 一般认为蜂异性蛋白引起的局部组织水肿、 渗出增加所致, 只需伤口局部处理以及抗过敏治疗即可恢复, 但重症蜂蜇伤还要在做好抗过敏性休克处理的同时,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早期发现并发症, 并做好早期血液透析的准备, 是确保重症蜂蜇伤急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周平,朱旭光.蜂蜇伤死亡原因分析及救治体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4):276.

2 张衔国,王伯平.蜂蜇伤11例临床分析.中国皮肤性医学杂志,2002,16(6):390.

3 刘克英,刘勇.蜂蜇伤中毒12例临床分析.中华煤矿杂志,2000,3(10):1064.

4 蓝丹,经承学.蜂蜇中毒致多器官衰竭15例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2,5(8):661.5 罗辉.人乳治疗蜂蜇伤.中国民间疗法,2003,6:62.


作者单位:322118 浙江东阳,东阳市横店集团医院急诊科

作者: 申屠杭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