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3期其他

应用新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经皮中心静脉穿刺术是一项基本的临床操作技术,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甚至安装临时起搏器的前提。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又因为操作方便、护理便利、不易感染、容易固定等优点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对穿刺并发症的顾虑,限制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广泛使......

点击显示 收起

     经皮中心静脉穿刺术是一项基本的临床操作技术,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甚至安装临时起搏器的前提。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又因为操作方便、护理便利、不易感染、容易固定等优点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对穿刺并发症的顾虑,限制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广泛使用。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体会,希望能与同行共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0年5月~2003年6月共行穿刺术174例,男109例,女65例,年龄41±10.6岁,均为神志清醒能配合者。其中手术患者57例,非手术患者117例。

1.2 穿刺方法 (1)体位:让患者去枕仰卧面偏左侧,两肩胛之间垫2~3cm薄枕,上肢垂于体侧略外展,使锁骨稍向前,锁肋间隙张开。(2)穿刺点定位:左侧肱骨大结节向内2cm与锁骨下1.5~2cm的连线,为穿刺进针点,穿刺针指向锁骨中、内1/3处,针与皮肤的冠状面夹角小于30°。消毒铺单,局麻后持连接肝素盐水注射器的穿刺针以负压状态刺入,见到静脉血,表明穿刺成功。如果一次不成功,退针到皮下,嘱患者于呼气末屏息后,穿刺针指向略偏胸锁关节,可获成功。成功后再置管。

2 结果

我们经以上方法,174例均获成功,其中一次成功者95例,穿刺2~3次者74例。有2例由于误穿锁骨下动脉产生了局部血肿,无气胸、血胸、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一肋骨的外侧缘。静脉的前面为锁骨的内侧缘,下面是第一肋宽阔的上表面,后面为前斜角肌。静脉越过第一肋骨轻度向上呈弓形,然后向内、向下、轻度向前跨越前斜角肌,最后与颈内静脉汇合入无名静脉。成人的锁骨下静脉长约3~4cm。左侧锁骨下静脉与上腔静脉的夹角呈锐角,穿刺及置管都较困难,再加上左侧胸膜较右侧高,发生气胸的可能性较大。所以,目前,主张采用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 [1] 。由于锁骨下静脉临近胸膜、膈神经、迷走神经等,为避免损伤这些组织,防止气胸、血胸、血肿、感染等并发症,首先要选择好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传统穿刺方法为:穿刺点为锁骨与第一肋骨交界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点下缘1cm处向锁骨中内1/3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锁骨内侧头上缘 [2] ,这种方法过分量化,易被患者的体型所约束,在肥胖患者容易发生偏差。我们的体会:把肱骨大结节作为体表定位点容易扪及而且准确;传统的锁骨下穿刺方法由于穿刺针在皮下移行距离短,穿刺针与血管以较大角度刺入,刺中的概率较上述方法小,刺中后又从血管另一侧穿出的概率又大,造成失败;另外,解剖原因,靠外侧的血管相对直行,而锁骨中、内1/3血管呈弓形,穿刺点靠内容易刺出血管;最后,本法由于皮下移行的距离长,皮肤潜行隧道长,再加上颈项部血供丰富,对一些需要长期保留置管的患者可以避免感染。再与锁骨上入路穿刺相比,由于胸膜呈上窄下宽的楔形,从锁骨下入路向空间相对大的偏上穿刺损伤胸膜发生气胸、血胸的概率也明显降低。我们还总结,对于桶状胸、肺气肿、胸壁畸形等病人,操作应警惕;患者保持配合状态也是避免并发症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俊,赵俊杰.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60-1062.

2 钱火红,滕月芳,徐琴,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临床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11):34-35.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

作者: 石建华 2005-7-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