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3期论著

重庆市万州区1957~1999年麻风防治效果评价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万州区1957~1999年麻风防治效果,探讨麻风流行规律。方法利用万州区历年麻风病防治资料,根据所采取防治措施的不同,将整个防治过程分为防治早期(1957~1981年)、防治中期(1982~1987年)、防治后期(1988~1999年)三个时期进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43年共发现麻风130例,治疗128例,治愈103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价万州区1957~1999年麻风防治效果,探讨麻风流行规律。方法 利用万州区历年麻风病防治资料,根据所采取防治措施的不同,将整个防治过程分为防治早期(1957~1981年)、防治中期(1982~1987年)、防治后期(1988~1999年)三个时期进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 43年共发现麻风130例,治疗128例,治愈103例。年均发现率、发病率防治早期分别为0.24/10万、0.27/10万,防治中期分别为0.29/10万、0.14/10万,防治后期分别为0.14/10万、0.088/10万;防治早、中、后期期末患病率依次为0.037‰、0.02‰、0.003‰。结论 万州区麻风防治经过43年的努力,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以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麻风传播与流行。

关键词 麻风 防治效果 评价

The evaluation on the effect of the leprosy prevention in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city 1957-1999

Zhu Minggang,Tang Liang,Pen mingquan,et al.

Institute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Bureau of Health in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City,Chongqing404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ventive effect about leprosy Wanzhou in 1957~1999,and to investigate the principle of leprosy’epidemic. Methods making use of the forty three year’materials about the prevention of the leprosy,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ans of prevention of the leprosy in different period,divid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prevention into three periods,which consists of the early period(1957~1981),the middle period(1982~1987),and the late period(1989~1999),to evaluate the prevention and remedy effect. Results From 1957 to 1999,there were tota l130 cases leprosy found in Wan Zhou District,128 cases had been treated and 103 cases had been cured. Leprosy’s average yearly find rate,and incidence rate was 0.24per hundred thousand and 0.27per hundred thousand respectively in the early period,0.29per hundred thousand and 0.14per hundred thousand respectively in the middle period,0.14per hundred thousand and 0.088per hundred thousand respectively in the late period; the prevalence rate at the end of each period was 0.037per hundred thousand,0.02per hundred thousand and 0.003per hundred thousand respectively and successively. Conclusion during last forty three years,leprosy prevention in Wanzhou district had attained the standard of basically eliminate the leprosy,By means of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ng measures,especially by the major usage of mutidrug therapy,can control the leprosy’s epidemic and transmiss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leprosy effect of the prevention evaluate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腹地,为山区间丘陵地区,海拔为106.5~1737.1m,全年平均气温18℃,日照1430h,降雨量约1200mm,相对湿度77%~95%,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人口165.09万,是麻风低度流行区,于1957年发现首例麻风病人,1970年组建麻防院,1978年正式收治病人,1986年对15例病人试行院外联合化疗,1988年全面推行联合化疗。现将防治效果分析评价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历年麻风病例病案材料,病员登记表,历年调查材料及防治报表。

1.2 方法

1.2.1 病例诊断 按《麻风病防治手册》规定标准进行诊断;按光谱五级分类法进行分型[1,2] 。结核样型麻风(TT)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归类为少菌型麻风;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和瘤型麻风(LL)归类为多菌型麻风。

1.2.2 防治措施 (1)防治早期措施(1957~1981年)主要通过门诊、线索调查发现病人,采用单一DDS院内隔离治疗病人。(2)防治中期措施(1982~1987年)通过普查、疫点调查、线索调查主动发现病人;广泛宣传麻风防治知识;对历年单疗治愈病人进行临床及细菌学检复查;对部分病人试行院外联合化疗。(3)防治后期措施(1988~1999年)对所有现症病人实行联合化疗并进行系统的监测和管理;继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实行报病有奖制度;对新发疫点人群及时进行调查,在规定期限内对疫点人群、家庭密彻接触者每年定期检查。

1.2.3 疗效判定 按照《麻风防治手册》中疗效判定标准进行。

1.2.4 分析指标 发病率、发现率、患病率,发病年龄、型比、发现延迟期、畸残率。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1957~1999年共发现麻风130例,其中LL88例,BL8例,BB6例,BT6例,TT22例。多菌型102例,畸残37例;少菌型28例,畸残17例。男107例,女23例,性别比4.65:1;农民120例,工人6例,学生4例;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74岁,发病年龄中位数32.64岁。发病主要集中在20~54岁年龄段,共94例,占病例总数72.31%。

130例麻风分布于全区47个乡镇街办78个村,占乡镇街办总数的49.47%。累计发病5~10例以上的乡镇7个,2~4例的24个,其余16个乡镇均为1例病例。其中,低山地区主要集中于龙宝镇(10例)、凉风镇(9例)、石桥乡(6例)、鹿井乡(6例)、五梁乡(7例)、落凼乡(5例)6个乡镇,为浅丘沿江河谷地带;高山地区则主要集中普子乡(8例),以上7个乡镇中25个村的麻风病例数达51例,占病例总数39.23%。130例麻风,两例及以上的多发家庭病例34例,占病例总数22.31%,其中6例(3对)为夫妻关系。

130例麻风,除2例拒治分别死于1972年、1985年外,治疗128例,治愈103例。单一DDS治疗102例,疗中死亡12例,治愈59例,复发7例;联合化疗57例,疗中和愈前死亡8例,治愈44例,无复发,1999年现症病人5例。

2.2 防治效果

2.2.1 早期防治效果 最早于1957年发现麻风病,1971年以前通过门诊和自报发现病人17例,1972年以后通过线索调查发现病人37例,到1981年共发现74例,阶段年均发现率0.24/10万,1978年发现病例最多达31例,发现率2.17/10万。发现延迟期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23年,中位数4.23年;型比(LL和BL占总病例的百分比)为72.97%(54/74);Ⅱ级以上畸残率为41.89%(31/74)。

发病最早为1952年,到1981年共发病98例,年均发病率0.27/10万;高发年代为1972~1976年,共34例,年均发病率0.5/10万,1972年发病率达最高峰0.77/10万。最小发病年龄5岁,最大发病年龄74岁,发病年龄中位数31.07岁,15岁以下儿童发病9例,占同期病例数9.20%。发病率从1980年(0.35/10万)开始下降。

74例麻风1例拒治死于1972年,其余采用单一DDS院内隔离治疗病人54例,院外治疗病人16例,疗中死亡7例,治愈13例,1981年有现症病例53例,患病率0.037‰。

2.2.2 中期防治效果 1982~1987年共发现30例,阶段年均发现率为0.29/10万,其中,普查和线索调查发现12例,疫点人群、密彻接触者调查发现8例,门诊、病人自报、互报发现10例。发现延迟期最短1年,最长26年,中位数5年;型比为53.33%(16/30);畸残率为43.33%(13/30)。1982~1987年共发病15例,年均发病率0.14/10万;最小发病年龄16岁,最大发病年龄65岁,发病年龄中位数33.54岁,15岁以下儿童无发病。

患病率1982年达最高峰0.04‰,继续采用单一DDS治疗病人,期间1例拒治死于1985年;1987年有现症病例31例,患病率为0.02‰。

累计单一DDS治疗102例(其中包括单一DDS治疗转联合化疗试点15例),疗中死亡12例,治愈59例;复查历年单疗治愈存活病人37例,复发7例。

2.2.3 后期防治效果 1988~1999年共发现26例,年均发现率0.14/10万,发现延迟期最短3月,最长11年,中位数3年;型比84.61%(22/26),1992年发现全区最后1例少菌型病例;畸残率38.46%(10/26)。1992年后发现率逐年下降,1995~1999年发现麻风病2例,年平均发现率0.025/10万,1997年以后未发现新病例。1988~1999年共发病17例,年均发病率0.088/10万;最小发病年龄15岁,最大发病年龄66岁,发病年龄中位数37.5岁。1995~1999年发生麻风1例,其年均发病率为0.013/10万。所有57例全部实行联合化疗,疗中死亡5例,完成治疗52例,监测52例,疗后愈前死亡3例,治愈44例,无复发,1989年后患病率逐年下降,1999年现症病例5例(疗后监测未判愈者),患病率0.003‰。见表1、图1。

表1 万州区三个麻风防治时期效果比较 (略)

3 讨论

万州区经过40余年麻风防治,疫情逐年下降,疫区不断缩小,1995~1999年年均发病率降至0.013/10万,患病率由最高0.04‰降至0.003‰,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并通过重庆市考核验收,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三个防治时期由于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同,所取得的防治效果不同,麻风流行规律和流行指标呈相应变化。在防治早期未采取防治措施(1978年)以前,麻风发病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期间15岁以下儿童发病9例,占同期病例数9.20%,1972年发病率达最高峰0.77/10万,1972~1976年年均发病率为0.5/10万,是整个流行过程的高发年代,麻风呈自然流行状态;在采取单一DDS治疗和线索调查为主的防治措施后,对麻风流行有部分控制作用,表现为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发现率、患病率无明显变化。防治中期主要通过普查、线索调查以及广泛的麻风防治知识宣传,一些长期未发现的老病人特别是少菌型病人被暴露出来,群众自觉就医增多,使传染源得到较为及时充分暴露,其年均发现率0.29/10万、发现延迟期中位数5年、畸残率43.33%,均为三个时期最高,型比53.33%为最低;继续采取单一DDS治疗,部分病人试行联合化疗,患病率无明显变化,麻风流行图1 万州区1952~1999年麻风病流行趋势图仍未被有效

作者: 朱明刚 唐亮 彭明权等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