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3期中医中药

发热治验举隅

来源:INTERNET
摘要:2003年4月,正值SARS流行的高峰时期,虽然本院是中医医院,发热病人专来看中医发热门诊的却不少,其中不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致,除了2例可疑病例分别送至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院外,其他病人都排除了患SARS的可能性。临床上用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热显示了它的优势,兹举隅如下。例1:患者,男,56岁。......

点击显示 收起

    2003年4月,正值SARS流行的高峰时期,虽然本院是中医医院,发热病人专来看中医发热门诊的却不少,其中不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致,除了2例可疑病例分别送至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院外,其他病人都排除了患SARS的可能性。临床上用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热显示了它的优势,兹举隅如下。

例1:患者,男,56岁。于2003年4月4日诊。发热17天。咳嗽无痰,面红气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T39.1℃,P110次/min,BP120/80mmHg,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血常规:WBC11.7×10 9 /L,N0.82,L0.10。血沉110mm/h。胸片:两肺无实质性病变。就诊之前曾到3家医院接受治疗,静脉滴注“青霉素”3天,“环丙沙星”3天,“头孢拉啶”6天,口服“十味龙胆花颗粒”、“痰咳净”、“棕色合剂”、“必嗽平”。由于发热不退,特来中医治疗。此乃痰热壅肺,肺失宣肃而致。处方:清炙麻黄9g,净杏仁9g,生石膏30g,桑白皮9g,海浮石30g,葶苈子15g(包煎),玉桔梗6g,柴胡6g,象川贝各9g,淡竹茹9g,炙款冬12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药后,热退,汗多,咳嗽减轻。咯出较多黄痰,微气急,下肢怕冷。原方去炙麻黄,加麻黄根9g,生姜5g。5剂,服法同前,告痊愈。

按:本例属于中医的风温范畴。因外感风热犯肺,肺中热甚内伏,痰热壅遏于肺,而致发热,咳嗽无痰,面红气促。此时急当清泻肺热,热清气平,咳喘亦愈。所以方选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肺平喘。用桑白皮、葶苈子泻肺中伏热,用淡竹茹、海浮石、象川贝、炙款冬化痰逐痰,以通壅遏之肺络,遂以柴胡辛散解肌,桔梗开肺,使肺之气机顺畅,甘草则调和诸药。药后热退,咳嗽减轻,气促渐平,但汗多,微气急,下肢怕冷。症属邪气未清则正气始虚,应续清余热,原方易麻黄,用麻黄根止汗平喘,加生姜温中散寒,消痰下气。服5剂诸恙告愈。

例2:患者,女,36岁。2003年4月7日诊。发热汗出3天。浑身酸痛,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尤以夜间身热加重,汗多湿衣。自服“板蓝根冲剂”后,咽痛症单方面缓解,但身热不减,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腰酸膝软,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T37.8℃。不久前曾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症属术后体虚,复感风寒。治拟补益气血,扶正祛邪。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炒白术12g,炒柴胡6g,升麻6g,枸杞9g,生姜9g。5剂,水煎服,每日1剂。5天后身热始退,汗出减少。原方续服7剂,上症消失,体力恢复。

按:患者因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而失血致血虚,术后多元气受伤,形成气血两虚,失其固摄。复感风寒外邪后,除呈现恶寒、鼻塞流涕等表症,又出现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汗多湿衣的虚症,外邪乘虚而入营分血分,故身热夜间加重,肝肾不足则腰酸膝软。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考虑补虚为主,采取李东垣补益气血,甘温除热,温中散寒的方法。方中黄芪大补元气为君,以裕生血之源,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为臣,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配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加枸杞补肝肾不足,用生姜温中散寒。《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

例3:患者,男,28岁。2003年4月16日诊。恶寒发热,咳嗽胸痛2天。患者施工时突然觉寒战阵作,烦躁不安,出冷汗,咳嗽胸痛,透气不畅。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T39.4℃,P112次/min,BP100/60mmHg,左下肺闻及湿罗音。血常规:WBC16.0×10 9 /L,N0.82、L0.10。血沉104mm/h。此乃热壅肺卫,不得散发,正气暴脱之症。处方:金银花30g,连翘15g,清水豆卷10g,焦山栀10g,炒条芩15g,玉桔梗6g,净杏仁9g,活芦根30g,太子参50g,麦冬30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与5%葡萄糖500ml,加入“青霉素钠”640万U,静脉滴注,3天。二诊:药后,恶寒罢,体温有所下降,汗出多,但无冷汗,咳嗽咯吐铁锈色痰。胸片示:左肺肺炎。原方加生藕节15g,鱼腥草30g,冬瓜仁30g,5剂。服法同前。“青霉素钠”继续静脉滴注5天。翌日,汗出减少,热退清,咳嗽减轻,痰易咯吐。后依据病情转归,随症加减。先后服药20余剂,血象、血沉正常,复查胸片:炎症吸收。

按:该例属于祖国医学“温病”、“风温”的范畴。根据病史四诊可认为是卫气同病,有逆传心包的征象。故急予透热转气的方法,重用清气解表药:银花、连翘、黄芩,病人烦躁气短,出冷汗,血压下降则呈现出正气欲脱之势,需用太子参补气托邪,合以麦冬敛心阴,镇心气,再予桔梗、川贝、鱼腥草、冬瓜仁清热化痰,祛邪外出。届时应用西药“青霉素钠”静脉滴注则及时消炎,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毒性肺炎疗效快,预后好的特点。

例4:患者,女,42岁。2003年4月24日诊。发热18天。汗出,咽痒,咳嗽,痰少,胸闷胁胀,口苦纳呆,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滑。T37.3℃,P90次/min,两肺呼吸音清。曾住某中心医院治疗,静脉滴注“氯唑西林”4天,“克林霉素”5天,口服“阿莫西林”7天。始发热T38.1℃,4天后降至37.3℃,至今低热不退,复出现上述症状,故转来中医治疗。此乃邪恋少阳证,小柴胡汤主之。处方:柴胡6g,黄芩15g,制半夏9g,太子参15g,青蒿9g,佩兰15g,藿苏梗各6g,白豆蔻g,生米仁15g,生姜5g,大枣5枚,生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热退,出汗少,口不苦,胸闷减少,纳食增进,痰少,原方加淡竹茹6g,续服6剂,诸恙缓解。

按:《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 革更 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该患者始发热38.1℃,乃太阳病主症,经用抗生素、退热药后,热退至37.3℃为止,持续低热不退,复出现胸闷胁胀,口苦纳呆等少阳病之主症,此乃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症,故选用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除热清里,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半夏除逆和中,太子参、甘草补正和中以祛邪,生姜、大枣配甘草,调和营卫以行津液。患者因湿困中焦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症见纳呆、脉细滑、舌苔白腻,故用青蒿、佩 兰、藿苏梗、白豆蔻、生米仁以清低热,理气舒郁,健脾化湿和中。复诊;药服5剂,热退,口不苦,胸闷缓解,纳食增进,还有少量痰,故加淡竹茹清热化痰,续服6剂,告愈。

作者单位:200041上海市中医医院

作者: 赵杜鹃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