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5期中西医结合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诊疗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1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诊断问题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目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院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其活动期的诊断参考198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风寒湿病学术座谈会”的诊断标准,即关节肿痛数≥3个。类风湿因子(+)。类风湿皮下结节。具备以上6项中3项,同时具有关节红、肿、热、痛中3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

点击显示 收起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诊断问题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目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院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其活动期的诊断参考198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风寒湿病学术座谈会”的诊断标准,即关节肿痛数≥3个;晨僵时间≥1h/d;血沉≥30mm/h;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类风湿皮下结节。具备以上6项中3项,同时具有关节红、肿、热、痛中3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在临床实践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出现一些易混淆的临床表现,而引起误诊,故必须与老年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进行鉴别。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治疗问题

  对于RA的治疗,笔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目的。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在活动期常常病情严重,患者痛苦不堪,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因此对于活动期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西医治疗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有一线药、二线药和三线药,在基层医院常出现如下情况,即一线药乱用,三线药滥用,二线药不动。一线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临床应用要有目的选用一种,而不能同时选择两种或更多种,用药不宜频繁更换,至少要用药观察2周,对于不能耐受副作用或无效者,方可考虑更换另一种NSAID;二线药为慢性作用抗风湿药,对阻止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所以RA活动期常选用,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综合治疗中选择中小剂量,以尽量减少其毒副作用;三线药指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严重,以上药物效果不佳者,选择小剂量使用,而且待病情控制后及时撤减激素用量。中医治疗选择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湿宣痹之四妙消痹汤加减,因为RA活动期病理改变是血管炎,中医认为属毒热湿痹。另外选择药性猛烈,功效显著之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露蜂房、蕲蛇,以及藤类 药水煎熏蒸洗,对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具有一定疗效。同时在RA活动期常配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葛根素等静脉给药,也可应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对于血液流变学异常,小板数量增高的RA活动期患者,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加快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等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疑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优势。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有偏见,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当取长补短,尤其是对疑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常能取得满意疗效,其中奥秘绝非“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所能囊括,就RA活动期患者而言,中医和西医既能治标也能治本,西医用NSAID治标,慢作用抗风湿药治本;中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湿宣痹以治标,健脾补肾,扶正祛邪以治本。在治疗手段上,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给药途径,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缓解病情,降低毒物的毒副反应,发挥各家优势,才能治愈顽疾。另外,对于RA活动期的彻底控制常需1~2个月,甚至时间更长,所以治疗中一定要坚持治疗原则,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3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疗效观察问题

  首先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其次是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包括血沉、类风湿因子定性和定量、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再次是观察关节X线片的变化,尤其是手指和腕关节X线片。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RA活动期患者常有血小板计数增高,有资料表明RA患者血小板数量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较差,血小板数量与RA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RA活动性、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简便有效指标,该项检查尤其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总之,笔者在基层临床工作中治疗了很多RA患者,由于科研条件有限,而且大多数患者来自农村,难以进行有规律的观察和治疗,但在对RA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体会颇多,以上一些粗浅认识,愿于同道共同切磋。

  作者单位:046000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

作者: 王玲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