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8期经验交流

聚克与利力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24个月婴儿,是儿科常见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我院于2003年9月~2004年2月本病流行期间,用口服微生态制剂聚克与利力宁(利巴韦林颗粒)联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0例,现总结如下。大便细菌培养均阴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体(IgM)均阳性。本文患儿共......

点击显示 收起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24个月婴儿,是儿科常见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我院于2003年9月~2004年2月本病流行期间,用口服微生态制剂聚克与利力宁(利巴韦林颗粒)联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0例,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均系腹泻流行期间急性腹泻患儿,病程在3天以内,年龄6~24个月。大便均为稀水样或蛋花样,多数病例大便常规未检出白细胞、红细胞,少数白细胞≤3个/HP;大便细菌培养均阴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体(IgM)均阳性;脱水程度均为轻至中度 [1]  ,均无严重呕吐,营养状况均属正常。本文患儿共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两药联用:聚克≤1岁0.22g,每日2次;>1岁0.22g,每日3次。利力宁,10mg/(kg·d)。分3次服用。(2)对照组单用利力宁,用法与剂量同上。两组均予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并调整饮食等对症处理,均不用抗生素及止泻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 [2]  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治疗72h内大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为治疗72h大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治疗72h大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6例(72%),有效10例(20%),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7例(40.5%),有效17例(40.5%),总有效率81%,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在中国小儿腹泻病病原构成比中,轮状病毒约占40% [1]  。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其微绒毛,影响水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大量肠液积于肠腔;由于微绒毛受损引起双糖酶缺乏,尤其乳糖酶最易受累,引起渗透性腹泻。从而导致肠道内环境变化,使正常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有关资料显示,腹泻时肠道厌氧菌减少了1000倍 [1]  。这标志着肠内微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肠道失去了厌氧菌的屏障与保护作用,从而有利于外来病原的侵袭与定植,促进腹泻病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多以补液及止泻治疗,病程多达1周左右;病因治疗方面已有应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治疗此病提高疗效的报道。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日益重视微生态调节剂在腹泻病治疗中的作用 [3]  。聚克为乳酸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链球菌及多种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素与灭菌淀粉混合而成的微生态制剂。乳酸菌系厌氧菌,是仅次于双歧杆菌的人体肠道第二大有益菌群,在整个肠道表面形成生物屏障,以生物学途径调整肠道菌群,对双歧杆菌、拟杆菌等肠道有益菌属的生长有扶植作用,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生长,促进机体对营养物的分解、吸收,改善肠道运动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联用聚克与利力宁比单用利力宁对轮状病毒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3年10月北京修订).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

    3 郑跃杰.段恕诚.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5):302.

    (收稿日期:2004-05-24)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李德东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