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3期临床护理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来源:INTERNET
摘要: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属于高风险科室。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性,不仅使急诊科护士的生活紧张而无规律,而且在工作中还会受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威胁,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为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将影......

点击显示 收起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属于高风险科室。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性,不仅使急诊科护士的生活紧张而无规律,而且在工作中还会受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威胁,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为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将影响急诊科护士身体健康的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是接触各种细菌、病毒的高危人群。原因如下:(1)急诊病人一般病情较重且病种复杂,经常会遇到不同原因所致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各种严重的开放性损伤病人,原因不明的毒物中毒及传染性疾病的病人等等。护士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这无疑会增加护理人员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特别是诸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源性传播的疾病。(2)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病因不明确,一部分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尚未检出,使得担任接诊、分诊、抢救工作的急诊科护士在进行自我防护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3)急诊科在医院内属于相对开放的区域,流动人员多,病种复杂,尤其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并且难以控制,使得急诊科护士感染各种疾病的机率增加。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锐器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在抢救病人时,由于时间紧迫,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疏于自我防护,会使皮肤黏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若处理措施不当还会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2.2 电离辐射 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辅助检查是急诊科护士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所以急诊护士会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可有不同程度的致癌、致畸作用,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一些慢性损伤。病房、治疗室等病区环境经常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可导致皮肤癌、眼炎等。此外,经常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也可有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需要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护士作为消毒剂的最常使用者,皮肤黏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严重的可引起皮炎、眼炎以及过敏哮喘等疾病的发生。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有资料显示,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1.4.1 暴力及语言攻击 急诊病人病情急重且多为突发,病人及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尤其护士在值夜班时遇到医护人员少、病人多的情况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诊治的原则只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而难以完全兼顾,病人及家属对此不理解或有歧议,容易引发争端。若遇到醉酒后的病人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在类似的情况下,护士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
   
  1.4.2 精神或体力疲溃 急诊科护士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参与院内抢救及院前出诊的任务多,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一部分护士参与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不仅使急诊科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会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严重的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1.4.3 竞争与竞聘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对竞争、竞聘机制的引入,使护士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是各种急重危病人和矛盾纠纷积聚的地方,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要想在医院的大环境中适应生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不落聘,护士必须要自我加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并规范技术操作,自觉加强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防范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对已确诊的传染性病人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带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试。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对急诊病房、抢救间、公共通道以及救护车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

  2.2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2.2.1 锐器伤的防范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在抢救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尤其对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皮肤黏膜一旦不慎被针头刺伤,应立即用力挤出残留血迹,并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伤口。
   
  2.2.2 电离辐射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在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检查时应注意自我防护,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部分陈旧及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护士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使用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配制消毒液时,浓度要准确,浓度过高会增加对皮肤黏膜的伤害,如含氟消毒液。使用可蒸发性消毒剂时要密封保存,如甲醛等。
   
  2.4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范 据调查研究,急诊科等高风险科室的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相比较有明显的病理情感发生趋向。可能与其有关的因素包括:工作环境紧张,病人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紧张、疲劳得不到缓解 [1] ,人际关系复杂等。
   
  2.4.1 评判性思维和心理调控能力 急诊科护士要想在紧张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急诊科应激事件多,接触的人员多,涉及人际关系复杂,如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包括家属)以及与病房科室和辅助检查科室工作人员的关系等。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激、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随时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判断,及时安抚病人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遇到特殊危重的病人应及早与相关科室和病房取得联系,护送病人安然入病房。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病人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电话报警等。

  2.4.2 身体素质 急诊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士应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饮食要加强营养,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4.3 社会支持 急诊科工作强度大,夜班频繁,意外事件多,存在较多的损害护士身心健康的高危因素,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医院管理者更应设立急诊报警监控系统,以保护值班护士的人身安全。科室内应实行弹性排班,防止过度紧张与疲劳。对夜间值班力量要加强,酌情配备适当数量的工勤保安人员,急诊科护士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及工勤保安人员,一方面协助维持急诊就诊秩序,另一方面还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和“三无”病人进行检查和搬运,以降低护士的工作强度和非护理工作量。医院领导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要多给予理解、尊重和支持,加强对急诊科工作性质的正面宣传,使急诊护士在岗位聘任及职称晋升中受到重视,调动其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对晕车较重及妊娠期间的护士应予特殊照顾,可暂不出诊或调离急诊科。另外,应尽可能多为急诊科护士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其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对年轻或工作经验不足的护士,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讲座、案例分析等不同的形式加强法律观念,使其自觉规范医疗行为,明确病人的合法权益,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防范各种护患纠纷的发生,切实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春梅,姬利萍,王丽霞.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现代护理,2004,10(4):314-315.
   
  作者单位:256600山东滨州,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作者: 王兴洁李淑珍霍玉清等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