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4期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病及其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检测的意义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5例高血压病患者、3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及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壁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增高。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的应用价值。 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5例高血压病患者、3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及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 结果  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壁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增高。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更明显,斑块形成更为多见,且斑块随年龄增长有增多现象。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血流速度减慢,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情况,对于预测、评估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危险性、评价疗效和预后,进行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55例高血压病、3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旨在评价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高血压病患者,男31例,女24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病程6个月~20年。3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2岁,平均55岁。对照组45例,为同期正常体检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43~75岁,平均51岁。

    1.2 方法 使用LOGIQ-400M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检查前嘱患者休息5min左右,取仰卧位,头部偏向非检查侧。观察及测量颈总动脉主干(CCA)及分叉部(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管径大小、内膜是否光滑、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数量、性质,血管狭窄段的内径(Ds)、狭窄的程度,测量以上血管血流的峰值流速(VPS)、舒张末期流速(VED)、血流量(CO)、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将全部观察测量数据与正常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资料分析 颈总动脉IMT>1.0mm为增厚,分叉部IMT>1.2mm为增厚,IMT>1.5mm为斑块。根据斑块的形态及回声,将其分为4种类型:(1)扁平斑:早期少量类脂质积聚,局部隆起或弥漫增厚,显示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2)软斑:随病程发展,纤维组织及钙盐沉积,斑块内出血,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可显示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3)硬斑:强回声型部分伴声影,来自斑块内的纤维组织及钙化灶;(4)溃疡型:斑块表面不平,有时可显示壁龛,溃疡边缘回声较低。
    
  2 结果
    
  85例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其中有明显突出内膜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管占所查血管的17.0%,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形态扁平状或不规则的强、低或不均匀回声,突入管腔导致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斑块易发生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椎动脉,左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右侧。
   
  高血压病组颈部动脉血管,有斑块的血管占所查血管的14.5%,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部的斑块占发生斑块血
管的49%,其中58%发生在左颈动脉分叉处,由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管腔狭窄占血管分叉部的35%,左侧颈部血管的斑块发生率占全部发生斑块血管的54%,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颈部动脉血管,有斑块的血管占所查血管的30%,其中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部的斑块占斑块发生血管的37.8%,发生在颈内动脉的斑块占发生斑块血管的44%,左侧颈部血管的斑块发生率占77%,双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高血压病组患者的右CCA、BIF、左BIF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P<0.01),斑块发生率增加10.5%;血流动力学指标CCA的VPS、VED减慢,RI减低、PI减少(P<0.05),CO减少(P<0.0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双侧CCA、BIF、ICA、ECA的内膜-中层厚度增厚(P<0.01),斑块发生率增加28%;血流动力学指标CCA、ICA的VPS、VED减慢,RI减低、PI减少(P<0.05),CO减少(P<0.01)。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与大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证实高血压易导致大动脉病变 [1,2] 。大动脉顺应性降低是高血压大动脉病变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血压的升高,动脉管壁的弹力纤维承受的压力负荷随之增大,这样就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即高血压导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由于高血压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平滑肌细胞内溶酶体的增多,使动脉壁清除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降低,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指标CCA的VPS、VED均减慢,PI减低、CO减少、PI减少,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变硬、弹性减退、顺应性降低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3,4] ,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疾病有关,动脉壁增厚及纤维增生钙化,使血管变硬,弹性减退,严重时可发生局部内膜坏死、脱落、溃疡,附壁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变窄甚至阻塞。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可以获得动脉壁病变的直接证据,为相关疾病的分析提供客观指标。本研究结果发现高血压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近段,是由于该处管腔血流缓慢,易产生湍流,故脂质易于沉积、形成斑块阻塞管腔致狭窄;左侧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右侧,可能与颈总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有关;血管内径变窄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时脂代谢紊乱,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远比正常人为高,发生较早、进展较快、病情较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时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增加、血管结构异常进一步加重,血管壁的肥厚、重塑、斑块形成并脂代谢紊乱,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更高。本组患者的双侧CCA、BIF、ICA、ECA的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斑块发生率显著增加;血流动力学指标CCA、BIF、ICA的VPS、VED均减慢,RI减低、CO减少、PI减少。

    研究表明 [5,6]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直接观察动脉壁病变,对于预测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高危人群、评价疗效和预后,进行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61.

    2 王新房,李志安.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4.

    3 江曼丽.糖基化作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7,17(1):32-35.

    4 杨川.糖尿病人细胞内高钙及其对血管病变的影响.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6,16(3):145-147.

    5 邹艳秋,戈晓华.颈部动脉超声多普勒实用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32-33.

    6 马礼坤.内皮功能异常与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21(5):262-265.

  作者单位:618000四川德阳,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特检科

  (编辑:一 坤)

作者: 蒲英梅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