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7期

中药配方颗粒问题探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精华所在,中药饮片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部分[1]。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发展的方向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支持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200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专家就“中药配方颗粒”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和论证,其目的是从行业管......

点击显示 收起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精华所在,中药饮片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部分[1]。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发展的方向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支持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200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专家就“中药配方颗粒”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和论证,其目的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促进和确保该项目由科研阶段向科学化、合法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过渡,最终实现“中药配方颗粒”的法制管理,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将其纳入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

  1  中药配方颗粒的概述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符合炮制规范的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而成。在台湾被称为“科学中药”或“浓缩中药”,国际上也有笼统称为颗粒剂的。日本、韩国、台湾在70年代便开始研制颗粒剂,在日本因掌握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的汉方医生不多,故大多生产使用复方颗粒剂,并以传统经典方命名组方。台湾采用复方加减,单味浓缩中药,亦有单独调配处方的,国际市场上参与中药贸易流通的除中成药、饮片外,主要见到的是台湾各“浓缩中药厂”数百种复方、单味系列品种,以及日本的复方系列、韩国的单味中药片、胶囊系列等。

  饮片系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根据辨证施治及调剂、制剂的需要, 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形状、规格的制成品。中药配方颗粒以优质饮片做原料,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制作,根据成人日常用量精密包装。与传统饮片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2],结果得出中药颗粒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剂有利于中药现代化和调剂自动化。表1简单比较了传统中药饮片与中药颗粒剂的优缺点。

  表1  传统中药饮片与中药颗粒剂的比较 略

  2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中药配方颗粒方面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上,就中药配方颗粒的82篇文章进行了归类,见表2。

  表2研究项目   略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重点是保证中药颗粒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有些中药配方颗粒正在用于实现产业化,故此方面的研究也不少。

  2.1  中药配方颗粒原料药材的研究   研究药材的品种、产地,保证原料药的优质可控。中药材种植广泛,但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等生态原因及生产技术的差异,使各地生产的药材中有效成分、农残、重金属含量差异也较大。为此,一些药业公司相继投资,在部分药材的地道产区建立自己的GAP(规范化种植) 药材基地,以保证原料药的质量[8,9] 。

  2.2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有两种,一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宜入丸散或汤剂冲服的中药材品种,采用一般粉碎成细粉的方法;二是大部分药材品种采用提取、喷雾干燥的方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控制,通过不断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而日益成为可能。如我们以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及公司质量检验室拥有HPLC、GC-MS、HPCE、GC、AAS、UV、TLCS、IR、CAMAGⅢ等现代分析检测仪器为支撑,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10]。

  3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材品种、质量的不确定性  不同企业所用原料、辅料,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性质、含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导致同品种的规格不统一。企业间同品种的质量标准不统一,临床等效剂量不一致,是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源[11],且价格较高,患者不愿意接受[12]。

  3.2  中药炮制品种的不确定性  全国的中药炮制规范尚未统一,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不同的炮制品有不同的临床疗效,但目前中药炮制品应用十分混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国各地方有不同的用药习惯,同一品种中药又有多种炮制方法。中药炮制又多属粗放型,具体操作者对水制、火制、辅料制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炮制品不可能有相同的成分及含量。古有“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更何况还有的根本不按法炮制,直接用生品入药的。由此,用于生产配方颗粒的原料质量标准不统一,不可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配方颗粒。

  3.3  中药配方颗粒剂生产工艺上存在的问题  单味中药以水为溶媒,煎煮提取,似乎符合中医的用药习惯,因为中药汤剂均以水煎煮提取。但事实上单味中药采用水煎提取、干燥,再混合而成的复方药剂,所含成分并不等同于中药饮片共同煎煮后的成分,即复方中药汤剂的成分并不是简单的单味中药成分之和。因为中药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成分间的吸附、沉淀、增溶、助溶、水解、酶解、中和、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无论是从物理还是化学角度考虑,配方颗粒未经pH、温度、不同性质成分共处等物理化学环境影响,不会有“群药共煎”的所有有效成分,或者说按此工艺制备的配方颗粒不会完全包含中医用药要求的有效成分。因此,喜欢中医药的日本、韩国主要以经方颗粒剂为主[13]。

  4  讨论与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实现中约配方颗粒的标准化生产,以便大面积推广临床应用,应当进行下列工作。

  4.1  保证中药材原料质量的统一性      中药讲究道地药材,药材的采集地点、采集时间以及采集后的贮存方式和时间,对其质量影响很大。所以饮片的入选标准直接关系到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制备中药配方颗粒饮片的入选标准,企业应在国家药典的基础上建立各个饮片的企业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讲,配方颗粒应该更科学、更精确,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临床治疗的主流药品,不再是临床治疗的辅助用品,或所谓的替代疗法用品。建议中药材应该在品种上确定其唯一性。

  4.2  保证中药炮制品的规范、统一性      为保证配方颗粒有效成分的确切性,有必要对中药炮制品制定相同的质量标准,包括定性、定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颗粒配方有效成分的确定性。另外,结合汤剂的研究成果扩大中药炮制范围,提升炮制的科学内涵和工艺的精确性。如部分中药只有先煎才能达到增效降毒目的,如附子、火麻仁、石斛等完全可通过炮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4.3  保证制备工艺的科学性  制备配方颗粒剂,只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备出符合中医临床应用的颗粒剂,即只有在剖析中医药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才能拟定科学的制备工艺,保证中药配方颗粒剂的辨证性或针对证的唯一性。如果中医临床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临床资料,获得证的确切,又通过理、法、方、药拟定具有个体化的用药方案,而配方颗粒不符合要求,同样达不到中医临床用药的要求。中药配方颗粒的提取、浓缩、干燥条件(方式,时间,温度) 、辅料(赋形剂、抗氧剂、润滑剂) 、制粒方法和粒度选择、吸湿性、溶解性能等应进行优选和详细的研究;经方配方颗粒应与对照汤剂的主要有效成分(群)的转移率和成分间的比例关系相比较。由于它缺乏形态学鉴别,所以建立的质量标准应高于现行的中成药的标准,对于活性成分应尽可能的多,以保证其有效性,对于每个组成药物要逐个的有鉴别项,此外还要满足颗粒剂的各项基本要求。在制订质量标准时,应满足两个层次的不同需求——药品监管部门和药品使用单位;高科技的手段可以适应于企业自检和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督。

  要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控制的标准化与现代化。根据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有关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原药材的质量和工艺控制、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即对产品的药材来源、药材炮制及产品制法、性状、理化、含量测定、浸出物测定、检查(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有效期等一系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积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红外光度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薄层扫描仪、重金属检测仪、薄层数码成像系统等现代分析检测仪器,进行质量控制,并对中药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及谱效关系进行研究,制定完善的中药配方颗粒的原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标准,使中药配方颗粒的真伪鉴别和优劣评价标准化、现代化。

  另外,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饮片改革的新形式,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之间的化学成分是否存在差别、药效学作用是否得到保持,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5  展望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药饮片改革的一大举措,中药饮片改革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是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希望所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方便百姓,减轻药房劳动强度、改变中药房脏、乱、差等微观方面,还对国家药材资源充分利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饮片仓储、调配、制剂可省去90%的场地);避免工厂中药提取的重复投资;稳定饮片价格;增加中药出口创汇等大的宏观方面。所以,饮片改革势在必行。从大处着眼,推广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利大于弊,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玫,余晓晖,邵晶.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概况.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7(4):86.

  2  胡晋红,王忠壮,黄爱琴.中药饮片种类及其发展.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3):224-226.

  3  李学林,陈天朝,张晓东,等.不同煎药方法对中药煎药质量的影响.中医杂志,2004,45(1):71.

  4  李廷谦,毛兵,常静,等. 中西医、中医核心杂志临床研究文献评价.华西医学,2000,15(3):266-269.

  5  Sheehan MP,Atherton DJ.A controlled tr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in widespread non-exudative atopic eczema.British Jounrnal of Dermatology,1992,126(2):179-184.

  6  Alan Bensousson,Nick J Talley,Michael Hing,et al.Treatment of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A,1998,280(18):1595-1598.

  7  Dipaola RS,Zhang H,Lambert GH,et al.Clinical and biologicalactivity of an estrogenic herbal combination(PC-SPES) inprostate cancer.N Eng J Med,1998,339:785-791.

  8  唐波. 中药浓缩颗粒生产用药材的质量控制. 江苏中医,2001,22 (10):53.

  9  高海泉, 陈君, 丁万隆.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建设扫描. 中国中医药报,2002-02.

  10  郭用庄,翟旭峰,廖彩震,等.试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控制.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高技术应用,2002,4(4):57.

  11  宋国绪.服用豆根精制颗粒致儿童肠道反应7例.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1):696.

  12  张洁,简华杰.对“免煎中药饮片”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中国药师,2002,5(5):281.

  13  黄明福,朱长康.浅述日本汉方颗粒剂的研制与发展.中国药业,2000,9(7):59.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编号:043180911)

  作者单位:1 100061 北京,国家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2 300072 天津,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刘爽邓轶渊高文远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