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7期

直肠黏膜折叠+肛管环缩治疗直肠脱垂的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2000年2月~2005年3月,我院共收治直肠脱垂患者22例,为Ⅰ°或Ⅱ°直肠脱垂,行直肠黏膜折叠+肛管环缩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直肠脱垂患者,男2例,女20例,年龄64~72岁,平均66.7岁,其中Ⅰ°脱垂患者9例,Ⅱ°脱垂患者13例,病程16~30年。低位硬膜外麻醉,充分护肛后,用中弯止......

点击显示 收起

     2000年2月~2005年3月,我院共收治直肠脱垂患者22例,为Ⅰ°或Ⅱ°直肠脱垂,行直肠黏膜折叠+肛管环缩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直肠脱垂患者,男2例,女20例,年龄64~72岁,平均66.7岁,其中Ⅰ°脱垂患者9例,Ⅱ°脱垂患者13例,病程16~30年。

  1.2  手术方法  (1)患者术前充分灌肠,取截石位。低位硬膜外麻醉,充分护肛后,用中弯止血钳分别在直肠黏膜;2、6、10点位置(或2、5、8、11点)纵行钳夹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用2-0肠线在钳下行纵行“8”字缝扎,根据脱垂程度,从距齿状线1cm处开始,依次向近端纵行缝扎3~7针,每针缝扎直肠黏膜2~4cm,以折叠短缩直肠黏膜,两针间保留0.5~1cm正常黏膜,使缝扎后的直肠黏膜形成3个(或4个)纵向排列的链条,使黏膜缩短,脱垂缩小。

  (2)用大圆针10号丝线在距肛缘1~2cm处做肛管环缩,从12点处进针,环绕肛管半周后从6点处出针,再从6点出针点处进针,环绕肛管另半周后从12点原进针点出针,结扎环缩线环缩肛管,环缩后的肛门以能容纳两横指为准[1],环缩线结推入皮下,保留环缩线,术后禁食3天,每天肛门内碘伏擦洗2次。

  2  结果

  22例患者均获3个月~2年随访,22例均1次治愈,3例有异物感,排便欠通畅,但无肛管狭窄,无直肠黏膜堆积,无须进一步处理。

  3  讨论

    直肠脱垂为直肠、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下段向下移位和直肠黏膜外脱形成的一种疾病,以老人、小儿、经产妇、体弱患者为高发人群,常按患者的年龄、脱垂的类型和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多存在一些弊端,Gant于1923年首创黏膜折叠+肛管环缩术,Miwa于1966年予以推广,故称Gant-Miwa术[2],本方法在Gant-Miwa术式的基础上,在2、6、10点或(2、5、8、11点)位置纵向多针缝扎[3],形成几条纵向有规划排列的黏膜系带,可将直肠黏膜较大程度缩短,有利于术后排便通畅,不易形成内脱垂,并在一段时间内由缝线刺激形成纤维瘢痕,局部粘连,增加直肠对上段肠管的支持固定作用,使之不易脱出。丝线缩肛术方法简单,不需特殊材料,不需切口,创伤小,不易感染,缝线存留在肛门周围皮下,可形成慢性炎症,使肛周结缔组织增生,增加抵抗腹压的能力,使疗效得到保证。

  此术式应掌握以下几点:(1)钳夹脱出直肠黏膜不宜过深,以稍带少量肌层为宜,不宜过宽,以免造成术后狭窄。(2)丝线缩肛术缝线应完全埋在皮下,不可暴露,以免造成肛周感染。(3)此法适用于肛门松弛、直肠黏膜脱垂的老年患者,对小儿疗效不肯定[4]。

  作者单位: 466112 河南商水,商水县练集镇卫生院

  (编辑:汪  洋)

作者: 李保卫路高建李晓逛王春龙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