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7期

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6例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我院自1999年12月~2003年1月收治并经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微创治疗证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均位于幕上大脑凸面,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最少40ml,最多250ml。2手术方法采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均在病房床头局麻下行双孔穿刺引流术。根据血肿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自1999年12月~2003年1月收治并经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微创治疗证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55~94岁,平均62.5岁,70岁以上高龄患者15例。有明确头外伤史34例,其中轻伤27例,重伤7例,原因不明2例。头痛31例,精神症状18例,恶心呕吐15例,偏瘫10例,昏迷3例,视乳头水肿12例,锥体束征阳性24例,瞳孔变化6例。受伤至出现症状时间4周~3个月17例,3~6个月15例,6个月以上2例。全部经头颅CT平扫或增强扫描确诊。左侧16例,右侧15例,双侧5例。均位于幕上大脑凸面,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最少40ml,最多250ml。低密度15例,混杂密度14例,等密度7例。等密度者行脑血管造影(CAG)4例,头颅CT均显示大脑凸面新月形无血管区。

  1.2  手术方法  采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均在病房床头局麻下行双孔穿刺引流术;根据血肿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同时选择2.5cm长针体2枚,分别安装于枪式电钻,于局麻下,先行前份高位进针,进入血肿腔后拔出钻头,加密封盖,连接侧管,先任其自然引流;同样方法于后份低位进针,进入血肿腔自然引流;当不滴液后,更换针形血肿粉碎器,以生理盐水分别从低位和高位针孔内反复冲洗血肿腔, 同时相应变换头位,使高位针位于最高处,这样可达到冲洗时高位的穿刺针排气,低位的排液,等量置换直至冲洗液基本澄清时为止,留置穿刺针并接引流袋闭式引流,术后2~3天先拔低位针,3~5天再拔高位针,这样有利于额部高位的积气排出,促进脑膨起复位,减少血肿复发。

  2  结果

    本组36例均1次穿刺成功,经治疗后病情皆改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住院时间5~8天,平均6天。无1例死亡。亦未发生脑损伤、张力性气颅、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复查CT显示血肿腔消失,无1例复发。

  3  讨论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好发于55岁以上老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1]。自CT问世以来,慢性硬膜下血肿已能早期确诊,而早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包膜不厚,又无钙化,故目前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高压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传统的钻颅引流术仍易发生脑损伤,张力性气颅、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本法采用2.5cm长穿刺针,穿刺深度能够可靠掌握,防止发生脑损伤。颅高压下穿刺,针钻一体,针体与骨孔内无空隙,即使穿刺出血,由于针体与骨孔及硬膜裂孔的紧密接触,可压迫硬脑膜出血点。穿刺针一高一低,低位针用于冲洗和引流,高位针亦可冲洗和引流,但主要用于排气避免强力性气颅和促进受压的脑组织膨起复位。穿刺针系一次性使用,直径仅3mm留置时间又短,并发感染机会大大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期,Ito根据实验提出了纤溶功能亢进学说,认为局部的纤溶功能亢进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中是重要的促发因素[2]。术中尽可能冲洗干净血肿内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低产物,才是防止血肿复发的关键[3]。双针微创冲洗引流,一高一低,从不同方位全面冲洗血肿残腔,有利于彻底冲洗干净残腔内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低产物,有效预防复发。

  作者单位:1 044600 山西芮城,芮城县人民医院脑外科

       2 044600 山西芮城,芮城县公安局法检所
 
  (编辑:余  强)

作者: 李小进黄妮许转正张二虎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