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8期

大隐静脉经皮环行缝扎术102例应用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以往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疤痕多,欠美观。本院从2001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小腿曲张静脉缝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02例,随访2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计102例,110条肢......

点击显示 收起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以往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疤痕多,欠美观。本院从2001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小腿曲张静脉缝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02例,随访2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计102例,110条肢体,男57例,女45例,年龄15~69岁,平均47岁,均为中、重度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活动后酸胀感。血管多普勒示:大隐静脉重度反流,深静脉正常,无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1.2  手术前准备 

  会阴及患肢备皮,患肢小腿曲张静脉走行皮肤画线标记,硬式静脉剥脱器,1#可吸收肠线1~2根。

  1.3  手术方法 

  在股动脉内侧,自腹股沟韧带向下做弯向内侧的纵行或斜行切口,长约6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股动脉内侧切开浅筋膜,显露卵圆窝,即可发现大隐静脉与股静脉的汇合处。用弯止血钳分离出大隐静脉主干。沿静脉干分离,找出旋髂浅、腹壁浅、阴部外浅、腹外侧和股内侧静脉等分支,并一一结扎、切断。这些分支的位置和数目有较大变异,所以手术时应尽量显露该部,仔细寻找各个分支,直至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处。从大隐静脉后方引出1根粗丝线,在距离股静脉0.5~1.0cm处结扎大隐静脉。在结扎线的远端钳夹2把止血钳,在钳间切断静脉,在近端钳的近端加做缝扎。自切断的静脉远端向下插入硬式静脉剥离器,沿静脉向下推进,如遇到阻力,表示可能已达静脉曲折部位或已达深静脉交通支的平面,在皮肤外触摸到剥离器圆柱状金属头后,在相应处的皮肤另做一小切口,显露该处静脉,在剥离器头部的上、下两端结扎血管,并于两结扎线间切断静脉。
 
  将剥离器自卵圆窝切口处均匀用力拉出,边抽边压迫止血,整条大隐静脉可随之而出,亦可将大隐静脉用相同方式自下部切口拉出。抽除远端大隐静脉主干后,用1#可吸收肠线做经皮环行捆扎(pccs),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对于曲张成团,伴血栓形成的病例,局部则行传统的切开剥脱,其他侧支仍然予以缝扎。

  2  结果
  
  本组中110条肢体,97条2个小切口,13条3个切口,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部分病人曲张静脉缝扎处肿胀,血栓样硬结现象,于2~5周逐渐消退,74条肢体述缝扎处早期有疼痛,能忍受,1周后基本消失。本组病人手术时间约60min,随访13~24个月,全部病人下肢曲张浅静脉消失,下肢活动后,酸胀消失,所有病人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属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分段剥脱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并发症少[1],缺点是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下肢切口多,一般10~30个切口,术后疤痕多,美容效果较差,特别是年轻女性较难接受。近年来,本院开展了大隐静脉主干结扎加pccs,除行经典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外,远端大隐静脉主干、属支均改行经皮浅静脉连续环行缝扎术,小腿处基本无切口,早期有少许点状针眼,1年全部恢复正常皮肤,无疤痕,美容效果满意。目前,国内新开展的微创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单纯大隐静脉曲张,也具有无疤痕、住院时间短的优点[2],但此术式存在属支保留,存在远期局部属支,交通支或主干复发可能,且费用高,要求设备昂贵,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笔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小腿处曲张静脉采用经皮浅静脉连续环行缝扎术,破坏主干血管及交通静脉,继而纤维化、静脉血管闭合。此术式,不存在属支扩张及残端形成血栓危险,也不存在再通可能,切口少,无疤痕,大腿及处切口3~5cm,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达到了微创的目的,且费用较低,具有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的共同优点,手术难度低,无特殊设备要求,尤其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 223700 江苏泗阳,泗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收稿日期:2005-09-08)

  (编辑:邓  锋)

作者: 胡军徐升举李正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