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9期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方法探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重大成就,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理论,探索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寻求中西医学的最佳组合,扬长避短,提高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目标。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教学时既要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又要讲述西医临床知识,内容多,......

点击显示 收起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重大成就,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理论,探索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寻求中西医学的最佳组合,扬长避短,提高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目标。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教学时既要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又要讲述西医临床知识,内容多,范围广,中西参杂,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做好儿科的临床教学,培养更多的合格儿科医生,是每个儿科医教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进行了一些探讨,浅析如下。

  1  用现代医学知识诠释中医儿科基本理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医学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上,历代著名儿科医家通过实践总结、理论探索,形成了既有中医儿科学系统体系,又有各自学术特色及专长的各家学说。这些学说是中医儿科学广博精深内容的具体体现,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课堂讲授时,前辈医家的著名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是必须向学生讲授的,如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那么,这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用纯中医理论来讲解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感觉不好理解。如“肺常不足”不足在哪里?为什么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多见呢?通过现代医学的解剖可以得到充分证实:小儿皮肤黏膜发育不全,无鼻毛,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纤细且血管丰富,故稍有炎症易致鼻塞,妨碍黏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对呼吸道的净化作用不利;小儿肺弹力组织发育差,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并易为黏液阻塞,因而易致肺炎、肺气肿及肺不张等病。此外,在免疫方面,新生儿获自母体的抗体也不完善,有的甚至缺如,故而易感性极强。在临床病证中,同样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如小儿哮喘,中医认为,痰饮内伏的特殊体质与小儿时期肺脾肾三脏不足的生理特点相互影响,是小儿时期易发哮喘的主要原因,“伏痰”成为小儿哮喘发作的“宿根”。“伏痰”何物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哮喘发病过程中,机体产生的全身免疫功能紊乱,大量的细胞因子、炎性细胞[1]的产生,导致合成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组胺、前列腺素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均可引起气道炎症[2],通过刺激气道平滑肌、气道损伤而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那么引起气道炎症的多种炎性介质就可理解为中医所谓“伏痰”。通过现代医学知识对中医儿科理论的诠释,使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更透彻、更具体。

  2  归纳总结深化教学效果

  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如呼吸、心率的频率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动作发育随年龄增长而有差异,更不用说血象、血压及药量了,数字较多,难于记忆,一说就懂,一放就忘,如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对所教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归纳总结。如在讲解肺炎的临床特征时归纳为“小儿肺炎热咳喘,湿性罗音多存在,肺炎心衰为重症,一大二快三突然。”即提示小儿肺炎的主症为发热、咳嗽、气促,体征为肺部湿罗音,重症合并心衰时可见肝大;心率、呼吸增快;突然喘憋、突然紫绀、突然烦躁不安。在讲授小儿急性肾炎的临床特点时总结为“肿始面目晨起显,迅及全身非凹陷,尿量减少血压增,酸茶碱红血尿辨。”治疗方面,同样可以进行归纳。如心衰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镇静限水盐,同时对症抗感染。”对肾病综合征激素的运用归纳为“始量足、减量缓、疗程长”的原则。通过这样归纳总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病证结合培养临床思维

  中西医结合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小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小儿多未能言,或言之未足取信,四诊时也多因不合作而影响气息脉象,故在疾病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和实验室检查手段。在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比如,同样是小儿肺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个体中体现的中医证型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结合中医辨证才可能实现真正个体化的治疗;再如,同样是血热妄行之紫癜,可能是过敏性紫癜,也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急性型。因此,明确患儿所患疾病以及疾病的中医证型是同样重要的,它是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前提和关键。在治疗上,小儿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但并不是两种方法或两类药物的叠加。如在讲授“小儿惊厥”一节治疗时,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定等一类药物尽快控制惊厥,然后再根据中医辨证,遣方用药。在讲授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一病的治疗时,则从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考虑,西医采用青霉素控制链球菌感染,中药用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之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而对于麻疹、水痘、腮腺炎等病没有并发症时则多以中医中药为主。通过这样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在诊治过程中,临床医师要不断地作出选择,如诊断程序和方法的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等[3],从而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

  4  病案讨论提高实际能力

  在医学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家长及社会对独生子女的重视,使得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定期组织互动式的病案讨论,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复习相关知识和集体讨论等方法培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一般分三阶段进行:(1)病案选择:选择与教学大纲相吻合的较典型且有一定难度的病例,至少应具备主诉、现病史、中西医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和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2)小组讨论:以10~15人为一组,对该病例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证型、辨病辨证依据、病因病机分析、进一步检查项目、鉴别诊断及治则治法、处方和治疗方案等方面各抒己见,然后各组推举一位同学介绍讨论结果。(3)教师点评: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对难度较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联系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讲解,给出正确答案;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符合科学化、优选化,只要不违背医学理论,没有原则性错误,可能都是可行的[4]。病案讨论过程是多种信息多向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表述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临床诊断、治疗和分析处理儿科疾病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许建中.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4:174.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4.

  3  吴凤歧.循证医学对儿科临床教学的启迪.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3;290-291.

  4  刘家瑞.谈中医临床病案教学法.中国病案,2004,5(10):40-41.

  作者单位: 410007 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王建玲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