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1期

胺碘酮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颤先兆的预防效果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予以胺碘酮片200mgbi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结论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律失常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颤先兆的预防效果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予以胺碘酮片200mg bid;对照组,只予以常规用药。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常见于75%~95%的患者,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如出现室性期前收缩频发(>5次/min),成对出现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波在T波上)。常为室颤的先兆[1]。本试验主要是观察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胸痛、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改变。入院时无心律失常,未行溶栓及介入治疗。
 
  1.2  分组  选择我院2003年12月~2005年6月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住院患者121例,随机分2组。(1)治疗组:预防性使用胺碘酮组共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4.3±6.5岁。(2)对照组:共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5.4±7.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梗部位、发病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1.3  治疗  两组患者无特殊禁忌证均常规使用硝酸甘油、丹参、卡托普利、倍他乐克、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片200mg bid。对照组只予以常规用药。有心律失常的及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1.4  病情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室性期前收缩频发(>5次/min),成对出现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波在T波上)。由心电监护仪及每日心电图检查观察,其中一项出现者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表明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阳性率、室颤率及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注:两组患者比较,其阳性率、室颤率及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抑制房室传导,抑制窦房结的舒张除极使其减慢,并可扩张冠状动脉,可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2]。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因室颤所致的猝死,可能与上述药理作用有关。近年来,由于溶栓及介入治疗的干预,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实现使原发性室颤大大下降,目前不主张预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但我国广大基层医院尚未能普及介入治疗,且溶栓治疗禁忌证较多,对于未能溶栓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我们的观察,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了死亡率。但由于我们观察的规模不大,尚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7;200-203.

  2  陈孝治,肖平田,王钟林.新编实用药物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1-252.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  421800 湖南耒阳,耒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作者: 周华军,黄从炫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