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2期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方法改进的探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鼓膜穿刺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规有效的方法,临床应用广泛,但在病人配合不佳或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损伤外耳道、中耳结构甚至迷路,可产生迷路刺激症状。笔者在行鼓膜穿刺时改用7号钝头针、负压吸引以及改变给药方式(外耳道内滴药)的方法取得了一些临床经验,并与常规方法在治疗结果及并发症方面作了比较,现报告......

点击显示 收起

    鼓膜穿刺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规有效的方法,临床应用广泛,但在病人配合不佳或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损伤外耳道、中耳结构甚至迷路,可产生迷路刺激症状。笔者在行鼓膜穿刺时改用7号钝头针、负压吸引以及改变给药方式(外耳道内滴药)的方法取得了一些临床经验,并与常规方法在治疗结果及并发症方面作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0例均为本科门诊于2002年1月~2004年12月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每组125例。每组中男78例,女47例,年龄13~65岁。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后1周出现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检查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鼓膜周边有少许的血管纹,光锥缩短或消失。电测听示传导性耳聋,声阻抗示为B型或C型曲线。两组病人在症状、体征及导致咽鼓管阻塞因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随机抽取,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1.2.1  常规操作方法 

  取坐位,外耳道用75%酒精消毒,用2%的丁卡因作表面麻醉。用7号短斜面长针头自鼓膜的前下方或后下方刺入鼓室。固定针头,抽出积液。若粘稠不易抽出可穿两个针孔,然后注入糜蛋白酶,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用消毒棉球置于外耳道口。

  1.2.2  改进方法 

  取平卧位(坐位亦可)进行常规消毒麻醉。笔者选用磨去斜面(钝头)的7号针头接玻璃连接管,该管和接吸引器的橡皮管相连。术者手拿玻璃连接管,脚踩住吸引器的脚踏开关,即可操着。同样将针头刺入鼓膜的前下方或后下方(稍加用力即可穿透鼓膜)。脚踩开关分次吸出积液,每次吸10~20s,负压不超过40kPa,以吸尽积液或病人感到耳痛和头晕及吸出血性分泌物为度。分泌物粘稠者可穿两针。再于外耳道内滴入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针剂(1ml)混合液,按压耳屏数次,留置5min后倒出药液。外耳道口置消毒棉球。3天治疗1次,随访1年。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优:耳内负压症状和积液症状消失,鼓膜内陷减轻或消失,活动度增强,听力提高,无或轻度鼓膜粘连。病情复发间隔较单纯药物治疗延长半年以上。良:耳负压症状和积液症状消失,鼓膜内陷减轻或消失,听力改善。后遗轻度鼓膜粘连,病情复发间期较单纯药物治疗延长3个月以上。差:耳内负压症状减轻或消失,积液症状消失,鼓膜内陷,听力改善不明显,后遗鼓膜粘连钙化,病情复发间隔时间较单纯药物治疗低于3个月。

  2.2  两种治疗方法和并发症对比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听力下降和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1]。单纯用药物治疗可出现反复发作甚至听力下降不可逆的损害。鼓膜置管只能引流中鼓室积液,对上下鼓室和后鼓室的引流较差。置管可减少鼓膜运动,刺激纤维增生,诱发组织玻璃样变性发生硬化[2]。

  用钝头针头可减少中耳和内耳的直接损伤后刺激。用负压可吸尽鼓室内的积液,不会残留,负压还能吸出空针吸不出的粘稠的分泌物。外耳道内滴药加按摩的方法可以使药物到达中耳时减少针头进入中耳的次数从而减少对中耳的刺激。取仰卧位有利于减轻病人紧张情绪。一般情况下穿刺的针眼3天内可以愈合,让病人3天复查并吸引1次可使鼓膜延期愈合起到鼓膜置管的作用又克服了其缺点,有效地解除了鼓室负压,有利于中耳通气。

  实验表明,80kPa的负压对鼓膜、听小骨、圆穿、卵圆穿及迷路无损害,笔者用不到40kPa的负压更不会损伤。术中病人出现的耳痛、头晕,休息后可缓解。在治疗过程中还没有发现特殊不适和感染者。

  综上所述,改进的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7-846.

  2  樊忠,王天锋.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0.

  作者单位:433300 湖北监利,监利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编辑:若木)

作者: 孙杨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