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2期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传统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病机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为多。蔡光先[1]调研高血压病1038例,发现痰浊中阻型发病率排在第二位。1与血管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PGF1α)、一氧化氮(NO)的关系黄氏等[2]研究表明痰湿壅盛组血浆AngⅡ、TXB2水平及TXB2/6K-PGF1......

点击显示 收起

  传统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病机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为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痰湿壅盛型也呈增多趋势。蔡光先[1]调研高血压病1038例,发现痰浊中阻型发病率排在第二位。深入研究痰湿壅盛证型的实质,将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开辟道路。兹将痰湿壅盛证的客观化研究介绍如下。

  1  与血管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PGF1α)、一氧化氮(NO)的关系

  黄氏等[2]研究表明痰湿壅盛组血浆AngⅡ、TXB2水平及TXB2/6K-PGF1α比值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及阴阳两虚组和健康组,提示AngⅡ、TXB2及TXB2/ 6-K-PGF1a的变化可能是反映实证、痰证的病理基础。郑氏等[3]发现痰湿壅盛组ET水平显著高于肝火亢盛组,但与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痰湿壅盛组与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之间NO、NO/E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2  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

  近来大量研究证实Hcy水平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尤其与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显著相关。顼氏等[4]发现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4组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3组又高于肝火亢盛型组。Hcy水平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营养吸收障碍及遗传因素等使得蛋氨酸代谢异常所致[5]。痰湿壅盛脾失运化,则脾胃升降失常,水谷的收纳、腐熟、转输等功能障碍,可使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的吸收减少,引起蛋氨酸的代谢障碍,血浆Hcy水平升高。

  3  与血液动力流变学的关系

  张氏[6]测定高血压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SI)、外周阻力(TPR)、血管顺应性(Ac)和血液流变学参数:全血粘度(nb)、还原粘度(nr)、血浆粘度(rip)。痰浊壅盛型的nb、nr、np均增高。痰浊壅盛型以TPR增高为主,Co正常或偏低,提示动脉血压升高,机体已丧失代偿性血管扩张,痰浊壅盛型血液粘度增高为实证,而SI降低,Ac降低提示患者体形臃肿,血管的狭窄,弹性降低。

  4  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张氏等[7]研究结果显示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INS)及C-肽的检测痰湿壅盛型和肝阳上亢型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吴氏等[8]发现高血压病各证型的INS呈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正常组的趋势,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正常组的趋势。提示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中痰湿壅盛型和肝阳上亢型的病理基础之一。

  5  与血脂的关系

  高血压病患者多伴有血脂异常。梁氏等[9]发现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浊中阻证高血压病患者甘油三酯(TG)均升高,但以阴虚阳亢组和痰浊中阻组的增高较为明显,痰浊中阻组TG及LDL-C、TG/HDL—c、LDL—c/HDL—c,均明显升高,以TG升高为特征。痰浊中阻型的血脂变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6  与神经调节肽的关系

  郑氏等[10]发现各型血浆β-内啡肽(β-EP)和神经降压素(NT)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低,神经肽(NPY)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较之为高;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虚阳亢3型的NPY与NE含量高于阴阳两虚型,而β-EP则较之为低,4型间NT含量无差异。EH虚实证与交感神经活性有关,NPY、NE、β-EP的含量变化可作为EH虚实辨证的客观化指标,NPY、NE含量的增加可体现EH实证和热证的本质。

  7  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关系

  王氏等[11]研究结果表明痰湿内蕴组多为高血压病期,病程相对较短,处于邪实正盛期,免疫功能表现为CD3+、CD8+、NK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低,CD4+/CD8+的比值明显升高。

  8  与胸主动脉CT检测的关系

  心脏及其大血管是高血压病中较早受到损害的器官,郑氏等[12]发现痰湿壅盛组胸主动脉管径扩大最显著,肝阳上亢组次之,阴阳两虚组最轻。
 
  9  与超声心电图的关系

  袁氏等[13]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与超声心动图改变对比分析,指出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主动脉内径,痰火炽盛型、肝风内动型大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型;左室后壁运动后者大于前者;而左室内径、室隔运动、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无差异。刘氏等[14]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发现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E/A),以及舒张早期流速的减速度(EDC)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患者实证与虚证均已影响心功能,而虚证患者正气亏损,左心舒张功能不全更为显著。

  10  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的关系

  脑作为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器官,容易并发损伤及供血改变,刘健等[15]研究了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的关系,发现痰湿壅盛及阴阳两虚型则以脑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为主,肝火亢盛型以脑血管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阴虚阳亢型以血流速度减慢居多。

  11  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李氏等[16]检测高血压病人24h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发现痰浊壅盛型昼夜血压变化最小,振幅低为调整中值型高血压,呈单峰型,不呈杓型分布,而且其靶器官损害严重。

  12  与甲襞微循环的关系

  高血压病的甲襞微循环各项异常指标较正常人普遍增多。在管袢形态方面表现为管袢细长,纤细,管径缩小,异形管袢增多,并有迂曲现象,有的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在流态方面表现为血色暗红,袢顶瘀血、微血流缓慢、瘀滞,血细胞聚集,甚至可见到白色微血栓,血流停滞。在袢周变化方面泽主要是渗出,管袢模糊不清,甚至出血。张氏等[17]发现病情越重,甲襞微循环异常指标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痰湿壅盛组的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值高于肝火亢盛组,但低于阴阳两虚组,与阴虚阳亢组无差异。
综上所述,现在已从发病机制、病理改变、靶器官损害等方面对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进行了客观化研究。现代社会应酬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嗜食肥甘、缺少运动等,都可能引起中医痰湿的产生。如平素嗜食肥甘,伤及脾胃,化湿生痰;或肝气犯脾,脾虚不运,生痰助湿;或气郁化火,炼津成痰。痰湿壅盛也与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代谢综合征的观点相符,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Hcy 升高是为佐证。痰湿壅盛,阻遏气血运行,所以产生血脉、微循环等方面的障碍,瘀血内阻作为本病的夹杂证存在。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对高血压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认识会不断深入,对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客观化研究亦会不断获得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蔡光先.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证型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医杂志,1999,(8):492-493.

  2  黄源鹏,吴锦发,殷洁韵,等.2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浆ET、AngⅡ、TXA2-PGI2的关系.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7):402-404.

  3  郑峰,胡世云,孙光,等.Ⅱ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关系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药,2000,31(6):5-7.

  4  顼志兵,粱知,徐辉,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5):394-396.

  5  Philippe D,Michel P,Nadine L,et al.Impaired Homocysteine Metabolism and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Lab Invest,2001,81:645-6724.

  6  张玉金.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和血液动力流变学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07.

  7  张玉金,张文芝.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和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河南中医,2001,21(1):356-357.

  8  吴启锋,熊尚全,温茂详,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临床研究.福建中医药,2001,32(6):3-4.

  9  梁东辉,张瞀,李小敏,等.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48.

  10  郑关毅,洪华山,韦立新.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调节肽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5):297-299.

  11  王学美,富宏,刘庚信.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关性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3):174-175.

  12  郑新,刘卫红.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血压变化及胸主动脉CT改变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2):733.

  13  袁丽萍,方若平.66例高血压中医辨证与超声心动图改变对比分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 (4):11.

  14  刘泽银,邹旭,严夏,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证型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新中医,2003,35(1):38-39.

  15  刘健.经颅多普勒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关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5):272.

  16  李建松,林树乔,朱艺成.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变化相关性分析研究.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1):96-97.

  17  张维颖,陈宏如,惠保定,等.高血压病与甲襞微循环的关系.陕西中医,1995,16(3):105-106.

  作者单位: 310053 浙江杭州,浙江中医学院(*指导老师)

  (编辑:齐  永)

作者: 周勇龚一萍*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