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2期

应用纳洛酮治疗阿普唑仑急性中毒1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本院于2000年11月~2005年12月,用纳洛酮治疗阿普唑仑急性中毒1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0例阿普唑仑急性中毒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2治疗方法确诊后,所有病例均给予温清水洗胃、吸氧。首次给纳洛酮0。...

点击显示 收起

  本院于2000年11月~2005年12月,用纳洛酮治疗阿普唑仑急性中毒1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阿普唑仑急性中毒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16~70岁,平均38岁。入院时间小于1h 6例,小于2h 3例,大于3h 1例。10例均为口服中毒昏迷患者,口服阿普唑仑最大剂量为120mg,最小剂量为30mg。其中4例为饮酒后服用。

  1.2  治疗方法  确诊后,所有病例均给予温清水洗胃、吸氧。首次给纳洛酮0.4~0.8mg静注,继之纳洛酮按2.4mg/h静脉注射,直至患者清醒;常规补液,促进毒物排泄;利尿纠正肺水肿;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2  结果

  10例患者,9例患者用药后20~60min,病情明显好转,面色由灰暗转红润、呼吸平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神志逐渐清醒,其中1例因服药剂量大、饮酒半斤,于3h清醒。48h后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阿普唑仑又名佳静安定为新的苯二氮类药物,具有同地西泮相似的药物作用,有抗焦虑、抗惊厥、抗抑郁、镇静、催眠及肌肉松弛等作用,其抗焦虑作用比地西泮强10倍。饮酒后服用阿普唑仑,可增强中枢抑制作用。中毒发病机制为阿普唑仑经口服吸收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同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脑内β-内啡肽释放增加,β-内啡肽系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作用于吗啡受体,引起中枢抑制,呼吸抑制。β-内啡肽抑制前列腺素及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可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纳洛酮是吗啡样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其作用是:(1)通过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增强儿茶酚胺类物质的作用。(2)改善细胞ATP代谢,使细胞内cAMP增多,血乳酸水平降低。(3)稳定细胞膜,保护细胞功能。(4)解除了β-内啡肽抑制PGE1对循环与呼吸的兴奋作用,增加心脏输出量,兴奋心肌,改善呼吸。同时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竞争性地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阻断了吗啡或β-内啡肽的作用,从而发生了强有力的催醒和解除镇静催眠药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使中毒患者呼吸频率增加,通气量增加,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至正常,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本组患者纳洛酮应用量,最大剂量为8.4mg,最小剂量为1.6mg,说明纳洛酮是当今抢救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安全范围大、副作用小、最有效的首选药物,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157600 黑龙江林口,林口县人民医院

  (编辑:余  强)

作者: 侯凤霞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