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2期

浅谈临床治疗中的合理用药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的、系统的、医学和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指导社会人群的用药[1],是临床用药的核心。纵观临床实践,医药本是统一的:既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又有共同的治疗目的。这其中,药师及药学知识对临床用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这里涉及使用药物的多个方面,包......

点击显示 收起

  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的、系统的、医学和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指导社会人群的用药[1],是临床用药的核心。纵观临床实践,医药本是统一的:既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又有共同的治疗目的。这其中,药师及药学知识对临床用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这里涉及使用药物的多个方面,包含着许多内容。但合理用药又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高的复杂性工作。怎样才算合理用药?目前尚缺乏明确的标准。
    
  合理用药涉及医患双方,不仅要求医生权衡合理用药理念,而且要向病人详细介绍有关合理用药的知识,获得病人的理解与支持,提高病人对合理用药的依从性,达成医患双方合理用药的共识。只有相互合作,才能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开展,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联合用药的问题。

  1  确定诊断,明确用药目的
  
  明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当尽量认清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严重的程度,并以此来确定当前疾病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一点讲,就是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的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还要考虑影响该药作用的一切因素,扬长避短,制定包括: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投药时间、疗程长短以及是否联合用药等内容的用药方案。
    
  医院药师也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更新和提高,全面掌握药物的有关知识:包括药物的有效成分、理化性质、剂型剂量、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药动学、药效学、生物利用度、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调配药品,及时地向临床提供有效的用药建议。

  2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2.1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根据病情缓急、用药目的以及药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原则上,如果口服能发挥疗效者,应最先采用口服法。但能被胃酸破坏和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则不宜口服。在抢救危重病人或患者出现昏迷、呕吐时,应采取注射或静脉给药的方法。缺点是有可能会发生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量时还会产生中毒和输液反应。另外,药液漏出血管时会引起静脉炎,甚至还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给药,药物进入血管后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治疗作用,也就是“有效血药浓度”。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加大。所以应当尽量掌握好给药剂量和用药方法,做到合理用药。

  2.2  按时服药和注意的事项  服药时间是按药物的性质、病情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必须遵守医嘱要求,不得随意更改。如4h服用1次的药物,是因为该药在血液中维持的有效治疗浓度只有4h,时间一长,随着血药浓度的下降,药物的疗效也会减少,故必须4h服用1次,使血液中始终保持治疗时所需要的药物浓度。如果改成8h或更长时间服药,就会出现几小时的无药效期,病症就会再次出现。若是抗菌药物,就可使细菌有喘息的机会,会再度大量繁殖起来。按时服药,还包括一些药物的特殊要求。如:胃肠消炎药、促进胃酸分泌的健胃药,应在饭前10min服,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帮助消化的药,对胃有刺激的补血药、祛痰药等,宜饭后10min服,以便药物与食充分混合,同时又缓解了对胃的刺激。安眠药应在睡前15min服,滋补营养药应在饭前服用等等。另外,在口服片剂、胶囊剂时,要用足量的水送服,以免药物附着于黏膜而引起损伤。服药后不要立即平卧,以使药片能顺利通过食管。对卧床不起或食管功能不良的病人,易服用药水,或按实际情况酌情更换药物。在家庭用药时,要注意药品的有效期,不要服用过期或失效的药品。例如:解热镇痛药常用于止痛,长期服用此类药易导致药物依赖,并损害肾功能,特别是复方制剂,其毒性远比用单剂所引起的毒性更为严重。国内已有报道,因患者长期自服去痛片、APC片等,引起肾功能的损伤,甚至引起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因此,此类复方制剂应尽量少用或慎用,更不宜长期超量服用。

  3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身体内环境的机制以及肝、肾功能的衰弱,而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的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明显下降,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1~50岁的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是12%,80岁以上的病人上升至25%[3]。因此,老年人用药,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用药原则,预防ADR的发生。

  3.1  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物  由于老年人生理衰老,病理、病情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就会使病情发生恶化,甚至无法抢救。例如:一名75岁的高血压病人,平时肾功能稍差,BUN 7.14~10.7 mmol/L,在一次感冒后因肺部感染后,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肌注,2天后,BUN上升至28.4~35.2 mmol/L,5天后尿闭,7天后死亡。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即要考虑到既往病史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又要考虑其身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急于用药。例如:对失眠、多梦的病人,可通过节制晚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少抽烟、少喝茶等来减轻症状;对精神情绪抑郁者,可通过劝慰、心理指导来治疗,其效果远比用药要好得多。

  3.2  掌握最佳的用药剂量和时间  笔者的体会是:对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应从小剂量开始。如果有条件的话,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达到更准确的药物使用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胃酸分泌量、胃血液流量减少。对于经胃肠吸收的药物,血药浓度变化不大。但对于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因老年人肝功能减退,其血药浓度升高。细胞内水分的减少和脂肪含量的增加,使脂溶性药物分布范围扩大,水溶性药物分布范围减少。各个脏器的功能减退,代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老年人肾单位减少,肾功能减退,肾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40%~50%[4]。因此,药物排泄延缓,易于在体内蓄积并产生药物的毒性反应。同时,老年人通常是多种疾病在身,使用的药物很多,且多为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药物依赖等。而往往一种药物又会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使用目的。所以掌握老年人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具体用药注意事项是必要的。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间的协同作用,记录病人用药情况。当病人服用5种以上药物时,要严密监护药物的使用,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5]。特别是慎用抗菌药物,应避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联合用药以不超过7天为宜。对药物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的药物,如:氨茶碱、地高辛等,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在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时,应注意临床病情变化,及时检查、监测。对一些滋补药品,也不要随意服用,应按医嘱。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合理用药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药师只有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还要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知识服务于临床,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咨询服务。通过临床合理用药咨询,可以进一步检查发现用药的正确与否,避免医疗纠纷及事件的发生,也可以消除患者的种种疑虑,使患者按照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正确用药,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安全、有效、经济。还可以大大提高药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扩大合理用药的公众影响,更好地促进合理用药,让患者有“药到病除”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唐镜波,陈香谱,谭军,等.合理用药调研的国际指标.中国药房,1995,7(6):5-7.

  2  张志萍,刘屏.非处方药物的潜在滥用.中国药房,2000,11(5):203.

  3  王士雯.老年人用药问题.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0,1(3):29.

  4  王明珠,刘醒如.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护理.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3:61-62.

  5  李淑玲,田亚男.老年人的药物反应及其用药的特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9,15(4):41-44.

  作者单位:264200 山东威海,威海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

   (编辑:黄  杰)

作者: 王沂波陈欣侯海燕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