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0期

32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大肠腺瘤性息肉是较常见的疾病,许多统计资料表明,腺瘤发生率与腺癌平行,病因学上,腺瘤与腺癌有许多共同的病因因素,本文分析了了32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特点,旨在探讨腺瘤性息肉的诊断及临床治疗。1临床资料本组32例腺瘤性息肉,男21例,女11例,其中男性占65。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依次为腹痛(25......

点击显示 收起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较常见的疾病,许多统计资料表明,腺瘤发生率与腺癌平行,病因学上,腺瘤与腺癌有许多共同的病因因素,本文分析了了32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特点,旨在探讨腺瘤性息肉的诊断及临床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取自本院病理科1999~2005年的存档病例,全部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3~5cm,常规HE染色。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腺瘤性息肉,男21例,女11例,其中男性占65.6%,女性占34.4%,年龄最小26岁,最大81岁,平均59.3岁,其中50岁以上者占78.1%。发病部位:直肠11例(34.4%),乙状结肠5例(15.6%),降结肠6例(18.8%),升结肠4例(12.5%),横结肠1例(3.1%);多发部位5例(15.6%)。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依次为腹痛(25%)、腹泻(15.6%)、便血(18.8%)、肛门坠胀(9.4%)、大便次数多(9.4%)、停止排便(6.3%)、排不成形便(6.3%)、排便困难(3.1%)、大便习惯改变(3.1%)。患者就诊时间最短3天,最长9年,多数大于1个月。

    2.2  病理检查

    2.2.1  巨检  本组32例直径0.3~6cm,平均1.1cm,呈息肉样,带蒂(25%)或无蒂(75%)。圆形或半球形隆起15例,菜花状2例。

    2.2.2  镜检  腺瘤性息肉系由异型增生的肠上皮所构成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参照文献[1]将腺瘤性息肉分为:(1)管状腺瘤,本组30例(93.6%)。上皮呈高柱状,排列成腺管状结构,上皮细胞核增大,深染,核形呈笔杆状,排列紧密,轻度异型者,胞核排列在上皮基底侧,随着异型性增加,胞核向上偏移,形成假复层结构,胸浆黏液空泡随异型性增加而递减,致胞浆呈嗜碱性。(2)绒毛状腺瘤1例(3.1%),绒毛呈分支状向黏膜表面生长,绒毛中央为中心索,由纤维间质构成,表现被覆上皮与管状腺瘤相同,但一般异型性较明显。(3)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3.1%),瘤组织由腺管状、乳头状或绒毛状结构组成。

    3  讨论

    大肠腺瘤发病率因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发病较低,尸检发现率<5.5%;而在西方国家则较高,其中男性发病率为34%~36.9%,女性28.7%~32%,腺瘤在30岁前较少见,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60岁以上人群,尸检发现率可高达60%[2]。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大便带血为最常见。大部分病程持续时间比较长,往往在几个月至2年以上。腺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并非所有腺瘤性息肉均变为恶性,至少在个体正常生存期不是这样,对于腺瘤性息肉的治疗,一般来说,绒毛状腺瘤应完全切除,最好能完整切除,这样能保证标本的正确定位,以便评估肿瘤中存在的局灶癌范围,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镜能到达之处的单发腺瘤性息肉常规经内镜切除,当存在几个息肉时,病人可经逐个切除息肉而得以安全处理,不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结肠。

    【参考文献】

    1  回允中. 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第8版.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172.

    2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57.

    作者单位: 257200 山东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医院

   (编辑:汪  洋)

作者: 刘伟,贺德智,朱翠蓉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