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3期

毒性中药的抗肿瘤作用与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毒性中药是指临床药理作用明显,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且安全性小,容易引发中毒反应,或致人死亡的中药。“是药三分毒”,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用药之道,“以毒攻毒”更是体现了医家用药之妙,故常选用药性强烈的有毒中药,以求破瘀蚀疮,攻坚散结之目的。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明毒性中药对肿瘤的治......

点击显示 收起

     毒性中药是指临床药理作用明显,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且安全性小,容易引发中毒反应,或致人死亡的中药。“是药三分毒”,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用药之道,“以毒攻毒”更是体现了医家用药之妙,故常选用药性强烈的有毒中药,以求破瘀蚀疮,攻坚散结之目的。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明毒性中药对肿瘤的治疗作用明显,主要是它能对癌变细胞释放出强烈的细胞毒抑杀作用。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类:(1)生物碱类,如乌头碱、马钱子碱及士的宁等;(2)含苷类,如蟾酥毒素、商陆毒素以及大戟苷等;(3)含有机酸及酚类,如斑蝥素等;(4)含毒蛋白类,如植物性毒蛋白、木鳖子皂苷等;(5)含砷、铅、汞等金属元素类等。它们的主要来源存在于百合科、天南星科、毛莨科以及大戟科等植物药中,所含毒性成分的类型及含量决定着毒性的大小,其中以生物碱类的毒性最为明显。

    1   毒性中药对机体致毒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如生川乌、生草乌所含的乌头碱,其毒性强烈,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机制是使用过量的乌头碱能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甚则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等,还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导致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又如士的宁中毒产生的惊厥,具有中枢性、脊髓性、反射性以及歧化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脊髓反射性的兴奋亢进,引起强直性收缩。(2)作用于循环系统。如蟾酥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能直接或刺激迷走神经而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胸闷心悸、心率减慢,伴心律不齐、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最后使心搏停止于收缩期而致死[1],少数可出现轻度紫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又如商陆中的商陆皂苷可引起腹泻、腹痛,且有溶血作用,严重者血压下降,心脏抑制和麻痹而致死。(3)作用于消化系统。如苍耳子毒蛋白能损害肝肾等实质性器官,使组织细胞发生混浊肿胀、坏死,并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引发广泛性出血,从而导致神经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又如巴豆毒素能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坏死,过量内服可引起消化道腐蚀出血,并可因脱水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无尿或尿血,最终导致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而出现休克。(4)含砷、汞、铅金属元素类,主要作用于机体酶系统。这类药物能抑制酶及酶蛋白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阻碍细胞氧化和呼吸,使神经系统发生各种病变。

    2   在临床应用中,毒性中药主要是通过直接杀伤,诱导凋亡及诱导分化三种途径发挥其抗肿瘤细胞的作用(1)杀伤抑制作用:从白屈菜中提取的白屈菜碱、小檗碱、黄连碱,对艾氏腹水癌及实体淋巴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直接破坏癌细胞膜、内质网膜及线粒体膜等膜性系统,致使癌细胞变性并坏死,其中分离出的ukrain,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前胃癌Fc和S180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Lewis肺癌自发转移,其复方三生注射液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其大分子合成,对DNA、RNA合成的抑制作用强于蛋白质合成的抑制。雷公藤甲素、乙素也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对离体白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又如雄黄、砒霜能抑制核酸代谢,阻碍DNA、RNA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阻止细胞分裂,从而杀伤癌细胞。(2)诱导凋亡作用:诱导凋亡疗法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如斑蝥素对K562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使用达24h后G1期细胞百分数明显减少,S期则呈现G2+M期阻滞现象,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2]。雄黄对癌细胞的早期作用主要是以细胞凋亡为主,临床用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非常显著。(3)诱导分化作用:是指药物能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的生理细胞转变的治疗方法。巴豆、雄黄均能明显诱导HL-60细胞向粒细胞分化,促使G1期细胞比例增加,并可诱导分化达到治疗、缓解白血病的目的[3]。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好毒性中药,专取其毒,以攻邪毒,是传统药物的用药之精辟。在如此频繁使用有毒药物的过程中而不出现毒性反应,其原因主要是通过炮制减毒及剂量配伍适当。巴豆性烈有大毒,其巴豆油含量为34%~57%,口服20滴即可致人死亡,故采用压榨去油制霜的方法,削减其峻下作用,缓解其对肠黏膜的刺激。如生马钱子所含的番木鳖碱毒性极大,通过用砂炒破坏其毒性成分,当温度达到210℃以上时,其含量由1.56%降至1.15%,在290℃以上则下降为0.49%。为防止番木鳖碱受热过久而分解,炒时温度应控制在220~240℃左右,5~6min即可。又如乌头碱属双酯型生物碱,经水解加热的处理,分解生成了毒性极低的生物碱乌头胺。临床应用还可通过配伍及用量适当来减轻或消除毒性。现代研究,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时,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川乌与甘草同用可降低乌头碱的溶出度。临床证实,马钱子所含的番木鳖碱毒性能被甘草降低或消除。另外,有毒中药应从小剂量用起,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随着疗程在观察中可逐渐增加剂量,不能超过极量,中病即止,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毒性中药能攻毒,也能致毒,在应用中,要趋利避害,合理使用,发挥其抗肿瘤的重要作用。也由于毒性中药的成分复杂,其致毒机制及药理研究还不成熟和透彻,希望广大同行积极探索,发掘中药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郭晓庄.有毒中草药临床实用手册.厦门:鹭江出版社,1995,11.

    2   张须学.有毒中药的抗癌作用.中草药,2005,5:796.

    3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作者单位: 445600 湖北咸丰,咸丰县中医院药剂科

    (编辑:若   木)

作者: 刘斌,朱永红,吴 艳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