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8期

多巴胺静脉滴注致足背皮肤坏死1例报告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多巴胺又名3-羟酪胺,是β受体激动剂,可兴奋β受体,α受体及多巴胺受体,是临床抢救工作中常用的药物,但因静脉滴注导致皮肤组织坏死,目前尚未见报道,2006年2月19日发生1例,现报道如下。该患者在第2天做治疗时,先于右脚背穿刺,失败后拔出,按常规按压5min,再于右脚指9时30分穿刺进行多巴胺40mg+5%GS500ml静脉滴......

点击显示 收起

  多巴胺又名3-羟酪胺,是β受体激动剂,可兴奋β受体,α受体及多巴胺受体,是临床抢救工作中常用的药物,但因静脉滴注导致皮肤组织坏死,目前尚未见报道,2006年2月19日发生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79岁。因电热毯过度使用导致昏迷6h而入院。查体:体温38.4℃,脉搏13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50/30mmHg,神志不清,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面色苍白,左侧肩胛部、臀部及左脚外踝有数条条索状电伤创面(脱皮、水泡),经积极扩容、抗休克、抗感染治疗,患者于第3天苏醒,于25天痊愈出院。

    该患者在第2天做治疗时,先于右脚背穿刺,失败后拔出,按常规按压5min,再于右脚指9时30分穿刺进行多巴胺40mg+5%GS 500ml静脉滴注,每分钟20滴,10时50分巡视,发现右脚背(第一穿刺点)有5cm×6cm苍白区,无肿胀,用手试温,感觉冰凉,检查右脚拇指穿刺点无肿胀、渗漏,回血又好,11时,苍白区无改善,考虑多巴胺液体路经右脚背时有渗漏,故立即拔针,换另一肢体重新穿刺,11时5分,苍白区逐渐变成粉红色,此时未能引起重视,未作处理。次日晨颜色逐渐加深,出现皮肤损伤样改变,未见皮溃,无渗出,立即用50%酒精和50%硫酸镁交替湿热敷,第3天皮肤渐变黑色坏死,面积为2cm×3cm局部用碘伏消毒,再用诺氟沙星粉剂撤于伤口处,1个月后随访,坏死组织自行脱落而痊愈。

    2  讨论

    多巴胺对血管作用随部位不同而异,兴奋多巴胺受体使肾和肠系膜血管扩张,兴奋α受体时使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所以该患者右脚背由于多巴胺液体渗出而导致毛细血管痉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组织坏死,因此,提示在使用该药时,应加强措施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1)在穿刺时用生理盐水,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放可接上多巴胺液体,同时加强巡视,检看穿刺点有无肿胀渗漏,特别是周围皮肤颜色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及早处理;(2)禁止在穿刺失败后,在该处远端再作静脉穿刺及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这样极易引起药物外渗;(3)对烦躁不安患者,穿刺后进行适当约束,如夹板、绷带固定穿刺肢体;(4)对长期营养不良,反复穿刺,静脉炎严重,穿刺困难的患者可以静脉切开。

    一旦局部外渗,尽早采取补救措施,争取在可逆期内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1)局部于50%硫酸镁和50%酒精交替湿热敷,以解除局部毛细血管痉挛,达到改善与疏通微循环的目的;(2)保持其皮肤完整性,嘱患者勿用手抓以防破损;(3)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增强医务人员责任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同时注意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技术。随着社会进步,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当前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在加强法制观念重视患者权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单位:334000 江西上饶,上饶市人民医院

   (编辑:石  岚)

 

作者: 李翠荣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