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24期

东莞市HIV/AIDS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东莞市艾滋病流行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市HIV哨点监测资料、常规监测资料、全市各HIV初筛实验室监测报表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自1991年发现首例AIDS,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报告HIV感染者758例,死亡24例,其中AIDS10例,分布在全市32个镇(区)。感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东莞市艾滋病流行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全市HIV哨点监测资料、常规监测资料、全市各HIV初筛实验室监测报表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自1991年发现首例AIDS,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报告HIV感染者758例,死亡24例,其中AIDS 10例,分布在全市32个镇(区);感染者以青壮年流动人口为主(81.27%);静脉吸毒是我市HIV传播的主要途径(57.92%),经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东莞市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呈现多元化流行模式。结论 东莞市艾滋病流行处于少数高危人群感染率较高,而整体低流行阶段。但艾滋病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艾滋病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已到了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控制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进一步蔓延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HIV/AIDS; 流行病学; 分析

      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HIV/AIDS in Dongguan city

    WANG Xiao-xia,ZHANG Qiao-li,ZHANG Ze-wu,et al.Dongg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t status and trend of HIV/AIDS,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Data of the sentinel surveillance, routine surveillance, laboratory record and cases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ince the first AIDS was found in 1991, among 32 villages(districts) of Dongguan city, 758 HIV antibody positive cases were reported, 24 cases were dead, and 10 cases developed AIDS, to the end of 2005. 81.27% of them are young flow populations. The main transmission route is drug injection(57.92%), sex transmission and mother-to-baby transmission are increasing. HIV/AIDS infection is rapidly increasing in Dongguang city showing multiple ways. Conclusion HIV/AIDS epidemic in Dongguan city is in a low prevalence but the epidemic spreads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It’s showing a tendency of spreading from high risk population to general population. Some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hold back the trend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and spreading.

    【Key words】 HIV/AIDS; epidemiology; analysis

    东莞市自1991年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例,1998年发现首例本市HIV感染者以来,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多,涉及的人群和范围越来越多,其流行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至2005年底全市已累计报告HIV抗体阳性者758例,死亡30例,其中AIDS病人13例,死亡10例。为全面了解东莞市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对1991年以来的有关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0~2005年全市各级HIV哨点监测资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初筛中心常规监测资料;全市43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HIV监测统计报表;HIV抗体阳性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

    1.2 监测对象 吸毒者、性病门诊就诊者、性乱者、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孕产妇、献血员、术前病人及疑似病人等。

    1.3 检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要求, HIV抗体采用ELISA法和PA法进行初筛,所用试剂为有卫生部批文和批检报告的试剂,初筛阳性标本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做WB法确诊。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所有资料输入EPIDATA310。采用STATA8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自1991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东莞市艾滋病的流行经历了三个时期。1991~1994年期间为传入期,HIV感染者上升速度较慢,所有感染者均为香港和台湾来莞人员;1995~2000年为扩散期,在吸毒人员、献血员、性乱人群中均发现HIV感染者,并出现了本地感染者;从2001年开始,东莞市的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HIV感染者迅速增多,经性传播数量大幅增多,母婴传播开始出现,吸毒人群的感染率已连续3年超过5%,艾滋病疫情迅速由吸毒者、职业供血员等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2.2 时间分布 1991~2005年,全市共报告HIV抗体阳性者758例,死亡24例,其中AIDS10例,全部死亡。HIV抗体阳性数逐年增多,从2002年开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见图1),2001~2005年共报告HIV抗体阳性者717例,占累计报告数的94.59%,约为1991~2000年报告数51例的14.06倍,2000~2005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7.96%。 图1 东莞市1991~2005年HIV抗体阳性数及死亡数时间分布(略)

    2.3 人群分布 758例HIV抗体阳性者中,男601例,女157例,男女比例为3.8:1。年龄最大80岁,最小2天。20~39岁659例(86.94%),其中流动人口616例(81.27%)。大于40岁66例(8.71%),≤19岁的33例(4.35%),其中≤15岁的12例(1.58%)。

    2.4 地区分布 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677例(89.31%),其中外省流动577例(76.12%),省内流动100例(13.19%);本地63例(8.31%);港澳台及外籍人员18例(2.37%)。758例HIV抗体阳性者分布在全市32个镇(区),其中以虎门(46例)、厚街(35例)、长安(25例)、常平(22例)和塘厦(29例)几个经济较发达镇报告数最多,共157例(39.25%)。市戒毒所内发现358例(47.23%)。

    2.5 感染途径 三种传播途径同时存在,以静脉吸毒途径传播为主。758例HIV抗体阳性者中,439例(占57.92%)通过静脉吸毒感染;103例(13.59%)通过性接触途径感染;71例通过采供血途径感染;12例(1.58%)通过母婴途径感染;133例(17.55%)感染途径不详。

    2.6 哨点监测结果 东莞市自2000年相继设立了吸毒者、STD门诊就诊者、孕产妇、服务人群、供血者及暗娼六类人群的HIV监测哨点。2000年从吸毒者和供血人员中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2001年首次从吸毒者监测哨点中检测出本地HIV抗体阳性者;2003年首次从暗娼监测哨点中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STD门诊就诊者、服务人群和孕产妇中尚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见表1)。截止2005年底,共监测六类人群28583例,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364例,检出率为1.27%。其中吸毒者检出率最高,为4.91%,并且2003~2005年连续3年检出率超过5%。  表1 东莞市2000~2005年HIV哨点监测情况表 注:括号内为阳性数

    2.7 流行趋势 东莞市1991~1994年共发现HIV抗体阳性者5例,全为境外人员;而2001~2005年共发现HIV抗体阳性者717例,99.30%为境内人员,其中8.79%为本市户籍人员。 提示东莞市HIV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按广东省估计感染数为报告数的16~22倍[1],估计东莞市2005年实际感染数应为1.21~1.5万。吸毒者监测连续3年阳性率超过5%,由于吸毒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除,如无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今后较长时间内,HIV仍会在该类人群中快速传播。经性途径传播人群和母婴途径传播人群数量逐年增多。而卖淫嫖娼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性传播疾病每年以10%~20%的幅度增长[2],提示性传播途径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我市HIV传播的主要途径。

    3 讨论

    东莞市HIV流行经历了传入期(1991~1994年)、扩散期(1995~2000年)和快速增长期(2001年起),其流行模式与全国[3]和广东省[4]相同,但流行时间明显低于全国[3]和广东省[4]。东莞市目前艾滋病的流行还处于少数高危人群感染率较高,而整体低流行阶段。但随着AIDS和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多,HIV感染者的快速增加,1998年首次查出本地感染至今已9年时间,根据HIV感染者平均8~10的潜伏期,在今后几年东莞市的AIDS和死亡人数将成大幅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尽快采取强力有效的防治措施,艾滋病在全市出现广泛流行的局面很难避免。

    我国于1989年首次报告HIV在吸毒人群中出现流行,一直以来注射吸毒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报告人数的68%[5]。我市自2000年从吸毒哨点人群中检测HIV抗体阳性者以来,注射吸毒一直是我市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与全省及浙江、江西省情况一致[6,7],而与福建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不同[8]。2005年注射吸毒感染HIV人数占全年报告人数的64.94%,吸毒人群将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市HIV传播的主要人群,并且由于吸毒人群中大量加速HIV传播的危险因素的存在,使吸毒人群中潜伏着出现HIV爆发和流行的巨大危险。

    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外来流动人口众多,居民平均年龄较低,青壮年性活跃单身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吸毒、卖淫等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居住流动性又大,接受防病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均较少,防病意识相对薄弱,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本市历年累计HIV感染中,外来流动人口占了89.31%。加上使用假身份和假姓名的现象在流动人口中较普遍,这些人一旦感染HIV后,很难对传染源进行追踪管理,从而给我市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故流动人口很可能成为将来我市出现艾滋病广泛流行的主要根源。

    哨点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暗娼中HIV抗体检出率为2.60%,最高一次达5.66%。而在我市HIV感染者中占主要传播途径的吸毒人员中有46.71%吸毒者存在商业性行为,女性吸毒者中有商业性行为率更高达51.15%,经性途径感染HIV的数量逐年增多,孕产妇HIV感染数量和母婴传播HIV数量的逐年上升,家庭内传播及家庭聚集疫情的出现,使我市HIV的传播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模式变化。吸毒和卖淫嫖娼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其无法短期根除的客观现实均提示,我市HIV的流行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并且蔓延的速度正逐年加快。性乱人群中HIV的流行速度还会加快,经性途径感染HIV的人数将会不断上升,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经性途径传播HIV将发展成为我市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并有可能造成艾滋病在我市流行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群,袁建华,许屹,等.广东省HIV/AIDS流行趋势预测.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3):142-144.

    2 叶干.性传播疾病诊疗与预防.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8.

    3 郑锡文.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预防与挖掘成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31-134.

    4 林鹏,许锐恒,曾常红,等.广东省1986-1999年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流行特征及趋势.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 22(3):194-196.

    5 张敏英,吴尊友.中国女性吸毒者的吸毒、性行为特征及感染性病/艾滋病情况.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2002,12(8):368-370.

    6 许锐恒,林鹏,王晔,等.广东省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华南预防医学,2002,28(2):5-8.

    7 陈恩富,杨介者,孙颂文,等.浙江省2000~2001年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 . 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2002,8(5):287-289.

    8 陈舸,严延生,陈亮,等.福建省AIDS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2005,11(1):34-75.

   作者单位: 523006 广东东莞,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 余 强)

作者: 王晓霞, 张巧利, 张泽武, 陈柏芬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