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0期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血痹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血痹是由于脾肾亏虚、营卫气血不足,同时外感风寒之邪,血脉痹阻,血分滞而不通所致的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这里血痹既为病名,又为证名,是指以营卫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症见肢体局部麻木不仁的一种病症。脉象指浮取,沉取皆见微象,是为营卫气血都不足的病理表现。因为,左寸属心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血痹候》说:“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血痹是由于脾肾亏虚、营卫气血不足,同时外感风寒之邪,血脉痹阻,血分滞而不通所致的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论述了血痹的病因及轻证和重证的治疗。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认为血痹病由汗出后风寒外侵所致,为“尊荣人”宜患之疾,临床症状“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轻者“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治疗“宜针引阳气”,脉和紧去则病愈,重者“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宜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补虚、温阳祛风。

    方义:《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第二条说:“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这里“血痹”既为病名,又为证名,是指以营卫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症见肢体局部麻木不仁的一种病症。“阴阳俱微”既指脉象,又包含病理。脉象指浮取,沉取皆见微象,是为营卫气血都不足的病理表现。而又见“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指阳气不足,阴血涩滞。因为,左寸属心以侯营,右寸属肺以侯卫,关上以侯脾胃,尺中以侯肾,营卫为心肺所主,而资助于脾胃,根源于肾,脉微主营卫气血不足,脉小紧主外感风寒之邪,今脾胃肾气不足,营卫气血虚弱,又感风寒之邪,所以血痹病人其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是说血痹的临床表现是身体局部肌肉麻木不仁。“如风痹状”是指像“风痹”证状,“风痹”指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临床特征。对以上述病证,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其量比例关系为(芪、桂、芍):2姜:4(枣、枚)。方中,黄芪微温味甘益气固表,桂枝性温味辛甘温经通阳为臣,君臣相配,专温卫阳以助卫气之运行而和营阴。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养血和营为佐,姜枣和中而调和营卫为使,倍生姜以宣阳散痹,五药相合,共奏益气和营、通阳行痹之功。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看成是桂枝汤的加减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以黄芪冠于桂枝之上而名方者,意在“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倍生姜取其辛温宣散,能够增强温煦宣发之力,以助桂枝通阳祛邪。营血痹阻,应加速鼓舞卫气,使气血畅通,这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阴阳互根”的具体运用。而去甘草之缓,加补益元气之黄芪,这与清·徐彬所说“立法之意,重在温阳”的道理,颇为一至。本方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的桂枝加黄芪汤,同中有异,前方无甘草,倍用生姜、黄芪三两,意在益气和营,通阳行痹而主治血痹,后者有甘草,不倍生姜,黄芪二两,意在调和营卫,宣阳祛湿而主治黄汗,从而体现《金匮》的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炼。临床应用既有其广泛性,又有其特异性的特点。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自汗:患者,女,28岁,2001年11月30日初诊。自述产后1个月来,时自汗出,汗出遍身,活动后尤甚,伴有恶风,疲倦乏力,纳差。诊见:遍身肌肤湿润,身凉,神倦懒言,声音低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证属卫阳不固,营卫失调,治宜益卫和营,固表止汗。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g,桂枝、煅龙牡各12g,白芍、浮小麦、麻黄根各15g,白术10g,防风9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服上方7剂后,证情大减,守前法,继服十余剂,自汗止,诸症消失。

    雷诺氏病:患者,女,33岁,农民,2002年3月20日初诊,患者产后1个月时,从冰柜中取鱼肉冰冻之物,双手受寒,当时即感双手麻木、疼痛,皮色变青紫,后经取暖,双手又变潮红瘙痒,约1个多小时方转为正常。此后双手每接触冰冷之物,即发如前。经市医院诊为“雷诺氏病”,予谷维素、维生素、烟酸等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诊见:双手凉、皮肤干裂,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虚弱,寒凝血脉,肌肤失养。治宜调补气血,温经散寒通脉。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鸡血藤各30g,白芍15g,当归、桑枝、川芎、桂枝各12g,细辛3g,生姜3片,大枣5枚。二诊服上方7剂后,诸症略减,前方加附子6g,并增加黄芪用量至50g,服至21剂后,双手遇冷仅感轻微胀麻,皮肤略变,继予上方15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胃脘痛:患者,42岁,2002年8月20日初诊,自诉胃脘部隐痛,反复发作2年余,食生冷物及受凉易发。1前年,曾做上消化道钡透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过中西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近日,因洗澡受凉后胃脘部疼痛加重。诊时:胃脘部坠痛、喜暖喜按、少食后痛缓、口淡无味、纳差、时泛清水,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时稀,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胃气虚,中阳不振,寒滞经脉。治宜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g,桂枝、茯苓各15g,炙甘草6g,当归、白芍各12g,吴茱萸、砂仁、陈皮、焦三仙各9g,生姜3片,大枣5枚,每日1剂,服上方5剂后,胃脘痛有所缓解,纳食见增,大便已实,但仍感上腹部发凉,时吐清涎,上方加干姜6g继服20余剂,诸症消失,后又嘱服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1个月巩固治疗,随访1年未再复发。

    产后痹证:患者,女28岁,人工流产术后2天外出淋雨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频作,口服感冒通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10余天始出现肩背、四肢关节疼痛、麻木,腰酸背痛,舌质红、苔白,脉沉紧。证系人工流产后失血伤气,卫气不固,腠理不密,伤风感寒又兼于湿,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所致。治宜补气养血,祛风除湿,固肾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g,桂枝、赤芍各12g,当归15g,生姜9g,大枣、鸡血藤、秦艽、桑寄生各12g,桑枝15g,甘草6g,3付水煎服。服药后,肩背及双上肢疼痛、麻木明显减轻,唯感双下肢疼痛不减,此系寒湿留滞于下肢所致。故上方加用牛膝、防己各12g,服药3剂后,症状完全消失,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中风后遗症:患者,男,56岁,1999年5月10日诊。患脑梗死月余,经住院西医治疗后病情稳定,现遗有左侧肢体偏瘫,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细涩。辨证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黄芪50g,桂枝、当归各15g,赤芍、白芍各30g,川芎12g,丹参、地龙、川牛膝、鸡血藤各30g,全蝎(研冲)6g,蜈蚣(研冲)2条,生姜4片,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加减连服5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行走接近正常,生活自理,病告痊愈,随访1年病情稳定。

    末梢神经炎:患者,女,54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双手指麻木1年余,夜晚尤其遇寒加重,少气懒言,纳差倦怠,遇暖后稍觉缓解,曾用天麻丸和维生素B1口服等治疗后,症状时轻时重,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涩。查“抗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此乃气虚血滞,脉络失养,经脉痹阻而致。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用药:黄芪40g,鸡血藤30g,桂枝15g,赤芍、白芍、丹参、党参各30g,红花10g,细辛5g,当归15g,姜黄10g,桑枝30g,生姜3片,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用药渣加水1500ml再煎,熏洗双手,每次30min,每天2次,连用1个月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1 130500 吉林九台,九台市中医院内科 2 吉林九台,九台市医院中医科

作者: 汲清湘陈新华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