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3期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脑出血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我院自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共收治经微创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共30例,现报告如下。CT证实基底节区出血13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9例,左颞叶出血破入脑室8例。2治疗与结果入院后CT确诊即行微创引流血肿清除,硬通道置入血肿腔......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高血压


    高血压脑出血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我院自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共收治经微创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共3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6~74岁;病史上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CT证实基底节区出血13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9例,左颞叶出血破入脑室8例;出血量35~120ml,发病时间均在8h之内;术前GCS 12~15分4例,9~11分11例,6~8分9例,<5分6例。

  2  治疗与结果

    入院后CT确诊即行微创引流血肿清除,硬通道置入血肿腔内,外接引流袋持续引流。术后给予脱水、止血、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7例由于脑疝不可复,再度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余23例患者好转出院。

  3  护理措施

    3.1   体位  微创引流术后24~48h内尽量不搬动病人,避免再出血,待病情平稳后再经常变换体位。床头抬高10°~15°,体位改变以左、右侧卧及平卧相结合,可以放气垫床,防止褥疮发生。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准确地记录。意识清醒再度减退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首发症状之一,注意患者四肢的运动和肌力,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脑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发热,根据病情头部冰枕,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降温,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和耗氧量,防止或减轻脑水肿。

    3.3   加强呼吸通道的护理  (1)合理的氧疗,脑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缺氧,持续给氧2~4L/min,监测血氧饱和度,使之不低于90%。(2)正确有效地排痰,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昏迷,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误吸呕吐物。及早行气管切开。为保障呼吸道的通畅,采用翻、拍、滴、吸相结合的护理方法,以有效地清理呼吸道,翻身:每2h翻身1次,使其痰液不至于瘀积在一个地方。拍:拍卧位的另一侧脊部,通过外来震动,使痰液松动,易于排出。滴:用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滴入,稀释痰液,帮助排痰。吸:吸痰时由浅至深,先吸近处后吸远处,遇有分泌物后宜稍停留,防止将痰液推下。

    3.4  加强消化道的护理  患者10天内要高度警惕应激性溃疡,密切观察其呕吐物及排泄物,采取预防用药的措施,并及早恢复饮食或置入胃管,鼻饲营养液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3.5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袋放置高度应与头位于同一平面或低于头颅位置,利于血肿腔内残留积血不断流出。保证引流管畅通,若引流不畅,应及时处理,对减轻脑组织受压迫和恢复脑功能有重要意义,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和颜色。术后引流液多为暗红色陈旧性积血,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引出,应考虑再出血,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做好开颅的止血准备。

    3.6  观察伤口局部变化  头部组织有特殊的结构帽状腱膜,外伤情况下易造成帽状腱膜下血肿,因此观察局部有关渗出的同时,要注意有无帽状腱膜下血肿形成。如术后穿刺部位有波动感应及时处理,防止血肿蔓延。

    3.7  防止感染  引流袋、引流管要严格无菌处理,敷料保持清洁干净,一旦污染要及时更换,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无杂物,每日室内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预防颅内感染。在体位变动时,防止倒流入颅内。

    3.8  引流时间  引流时间不宜过长,少于3~6天。

 


作者单位:

作者: 张冬英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