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9期

阴沟杆菌致剖宫产皮肤切口感染1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阴沟杆菌致剖宫产皮肤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活动及预后。方法通过阴沟杆菌感染剖宫产皮肤切口1例病例分析总结。结果积极加强对感染切口的观察,明确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控制病情,缩短疗程。结论通过对该例患者病情的观察、治疗,提高对阴沟杆菌所致皮肤切口感染的认识,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阴沟杆菌致剖宫产皮肤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活动及预后。方法  通过阴沟杆菌感染剖宫产皮肤切口1例病例分析总结。结果  积极加强对感染切口的观察,明确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控制病情,缩短疗程。结论  通过对该例患者病情的观察、治疗,提高对阴沟杆菌所致皮肤切口感染的认识,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阴沟杆菌;切口感染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停经39周,相对头盆不称于2007年4月8日入院。入院后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异常,产科情况:宫高35cm,腹围108cm,胎方位:枕左前位,胎心率:140次/min,胎头浮动,跨耻征阳性,骨盆内、外测量未见异常,胎儿B超提示:晚孕、单胎、头位,脐带绕颈3周,血常规示:RBC 2.72×1012/L,HGB 97g/L,PLT 30×109/L,临床诊断:孕1产0 孕39周,纵产式,枕左前位,相对头盆不称,妊娠合并轻度贫血。因家属要求手术分娩,故行剖宫产术,术中经过顺利,助娩一存活男婴,术中经过顺利,出血量约100ml,术后给予头孢替唑钠1.0g预防感染。术后第3日切口换药,见切口上端2cm处皮肤色红,并有少量血性渗出,打开切口行碘纱条引流,当晚患者发热,体温高达39℃,急检血常规示:WBC 13.44×109/L,RBC 2.17 ×1012/L,HGB 77g/L,HCT 24%,NEUT 85.2%,PLT 37×109/L。术后第4日患者持续发热,体温38℃,切口感染部位皮肤色变黑,面积约2.0mm×2.0mm,给予清创换药,纱条引流。术后第5日,患者仍发热,体温38℃,感染部位皮肤变黑面积扩大,达20mm×20mm,表皮菲薄,皮下可见气泡,渗出物稀薄,呈淡粉色,无异味,继续局部清创,联合特非净0.4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无好转,术后第6日换药,见感染部位面积再度扩大,约宽50mm,长30mm,深10mm,切口周围组织红、肿、硬,面积约为100mm×100mm,渗出物稀薄,无异味,局部自发痛及压痛明显,触之有捻发音,取局部分泌物及组织进行细菌培养,更换抗生素,给予左氧氟沙星0.3g,联合特非净0.4g,每日两次静点,术后第7日患者热退,局部皮肤变色部分未见扩大。3日后细菌培养及药敏示:致病菌为阴沟杆菌,敏感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等。根据药敏结果证明,抗生素应用正确,故继续局部清创,抗感染对症治疗。术后第15日,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何不适感,局部组织无红肿及炎性反应。行清创后给予二次缝合术,二次缝合术后第10天切口拆线,愈合良好,痊愈出院。

    2  讨论

    在外科感染中,常见的菌种多是: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而肠杆菌属尤以阴沟杆菌感染较少见,阴沟杆菌属肠杆菌属的一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以及土壤、乳品和污水中,一般不致病或为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容易发生感染。此外,还可引起医院中的交叉感染,多发生于手术或炎症之后的腹部及会阴部,尤多见于糖尿病人。肠杆菌属侵入受外伤或缺血的皮下组织,感染沿着筋膜的水平面向腹壁或会阴部扩散。低热可以是开始的唯一症状,约4~5天后由于坏死性炎症,引起营养血管的损伤与闭塞,导致患部皮肤组织水肿、缺血,常波及较深的肌肉层,此时病人体温升高,患部有自发痛及压痛,触之有捻发音,这是由于这些细菌可产生大量气体,病情发展,红肿加剧而发生坏疽,病人一般情况不良,常有酸中毒、腹水、血压下降、腹部膨胀并有绞痛、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总数常增加,但发生败血症时,则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治疗方案:切开引流,广泛清创,同时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本例患者因较少见,初期因对该菌属感染认知不足,所以早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因此,特提出此病例,望同仁们引以为戒,本例患者证明,沙星类效果较好,如抗生素选择正确、及时,病程可缩短,预后也较好。


作者单位:135000 吉林梅河口,梅河口市医院

作者: 卜晓红,王焱,汤永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