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1期

穴位注射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5例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应用野木瓜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穴位注射颈夹肌穴、肩井穴、曲池穴及阿是穴加红外线照射。【关键词】前斜角肌综合征。红外线前斜角肌综合征是康复科、骨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对15例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应用野木瓜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穴位注射颈夹肌穴、肩井穴、曲池穴及阿是穴加红外线照射。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结果 痊愈3例,显效12例。结论 该疗法安全有效、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前斜角肌综合征;水针;红外线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康复科、骨科、疼痛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常以颈、肩、手麻木、疼痛难忍而来院就医。一年多来,我科应用复方当归注射液、野          木瓜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穴位注射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55.3岁;病程1年内9例,3年内3例,5年内3例。主诉症状体征有颈肩痛,手部麻木、无力,肌力减退,肩胛部、大鱼际和小鱼际肌萎缩。查体:颈部右侧斜角肌紧张,压痛阳性,且向上肢放射,深呼吸试验阳性。其中5例肌电图检查有失神经损害,6例不同程度肌萎缩,4例手部肿胀,9例颈椎CT示有椎间盘突出。

    1.2  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特征性疼痛伴有上肢感觉异常或(和)循环异常;病变侧前斜角肌有压痛和放射痛;深呼吸试验阳性。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浸润阻滞疼痛缓解[2]。

    1.3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选取颈夹脊穴、肩井穴、曲池穴、合谷穴及阿是穴。注射药物:野木瓜注射液4ml、复方当归注射液4ml、4%利多卡因注射液1ml、维生素B12 注射液1ml。操作:患者取坐位,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上述穴位0.5~1寸,回抽无血即注射。每穴注射药物1~2ml,右侧取穴。穴位注射后,用红外线对准注射部位,取温热量,近距离照射,每次15min,均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无复发;  显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能正常生活、工作;  无效:症状与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痊愈3例,2个疗程显效4例,3个疗程显效8例,手麻、疼痛和肌萎缩明显改善。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71岁,退休高级工程师。自诉5年前抱小孩走路时,不慎摔跤,引起右肩背疼痛至今,右肩背痛并向右上肢外侧放射至拇指,疼痛呈放电样,每晚12点~3点疼痛加剧,无法入睡,只能起床活动,以缓解疼痛。右手持物感觉异常,有麻木感。曾去多家医院就医,给予服用人参再造丸及甲钴胺片。服药后疼痛稍缓解几小时,之后又复发。情绪激动时,病情加重,遂来我院求治。由于长期受疼痛折磨,患者情绪忧郁。查体:颈椎强直,右手部轻度肿胀,无明显肌萎缩。颈椎X线未见异常,颈部右侧斜角肌紧张,压痛阳性,且向上肢放射,深呼吸试验阳性。诊断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嘱患者注射期间停止服用人参再造丸、甲钴胺片。用上述药物及方法进行穴位注射,第1周,隔日注射,共3次;第2~3周,每周注射2次;第4周起,每周注射1次,共10次。第1次注射后10min,患者自觉疼痛减半,由放电样痛转为酸胀痛,当晚能入睡。第3次注射后,疼痛症状有反复。10次后,疼痛、手麻、肿胀症状完全消失。2个月后电话回访,未复发。

    4  讨论

   前斜角肌综合征,又名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或胸廓出口综合征[1]。是指前斜角肌发生病变,压迫臂丛神经及锁骨下血管所引起的血管神经症候群。 前斜角肌位于颈椎外侧的深部,起于颈椎3~6横突的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内缘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在三个斜角肌中最大最长,起于下六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第一肋骨的上面,在斜角肌结节与锁骨下沟之间。在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间隙,间隙的底部是第一肋骨,臂丛与锁骨下动脉自此三角间隙通过[2]。 若前斜角肌与血管神经之间的关系稍有变异,又受到外来损伤、受凉等刺激,肌肉发生炎症、肿胀、痉挛,就会压迫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而出现临床综合征象。其临床特点是:(1)疼痛:是斜角肌刺激神经和(或)压迫血管肢体缺血所引起。自颈部向上肢的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夜间常疼痛加重,影响睡眠。(2)上肢感觉异常:疼痛放射区伴有麻木、蚁行感等。(3)上肢循环异常:上肢肿胀、甚至发绀、坏死。若前斜角肌痉挛抬高第一肋骨,使椎动脉分支处扭曲狭窄,可出现偏头痛,一侧面部麻木,眩晕,严重者伴恶心、呕吐。颈X线片无明显异常。肌电图有失神经损害[3]。  本病疼痛向上肢放射,上肢感觉循环异常需与颈椎病相鉴别。神经根型颈椎病也有颈部和上肢放射痛,但无循环障碍,且深呼吸试验阴性,前斜角肌局部浸润阻滞缓解不明显。  临床上常规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方法有:(1)药物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止痛药、肌松药及痛点局部封闭。(2)小针刀疗法: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且有较好的疗效。主要是用针刀切断部分前斜角肌纤维,减低肌肉张力,解除其对血管神经的压迫。但在操作技术上要求较高,如不小心,易误伤动脉、神经及胸膜顶。(3)针推理疗:按摩、热敷理疗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压迫所致的炎症、水肿。但疗效较慢且对肌萎缩疗效不佳。(4)对非手术疗法无效,有肢端坏死或肌肉萎缩者常采用手术疗法,手术方法是将前斜角肌或坚韧纤维带切断,患者常难以接受[3]。应用穴位注射治疗本病则未见报道。

      有研究认为,针刺刺激皮下组织可产生压电效应,从而打开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释放一系列止痛消炎物质。穴位注射疗法是将针刺的机械性刺激作用,药物对于机体的药理作用,经穴的开阖与传导作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传统中医学的治疗特点与作用途径,又具有现代医学的药理作用特点及治疗途径,充分发挥了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穴位注射通过药液持久地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红外线照射可通过皮肤穿透性的热磁作用进一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了治疗效应。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的功效,复方当归具有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改善缺血组织中的血液供应等作用;野木瓜能活血通络,祛风止痛。诸药合用,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病变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缓解组织的粘连,使炎性肿胀、充血消散吸收,调整机体功能平衡[4]。  5  结论  本疗法能有效改善前斜角肌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从而减轻下颈部脊神经所受的刺激,抑制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反射性的痉挛,对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较好的效果。具有作用直接,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并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 康复治疗处方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10.

2 邵福元,邵华磊.颈肩腰腿痛应用检查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8-179.

3 陈廷明,刘怀清,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7-100.

4 宗芳,王金权.穴位注射配合理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8):729-730.


作者单位:上海,上海电力医院康复医学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