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2期

非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鉴别诊断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更详细地了解和量化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标准,并能更好地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相鉴别,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30例非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和30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imentin(1:100)、CD10(1:8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更详细地了解和量化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标准,并能更好地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相鉴别,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分析30例非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和30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imentin(1:100)、CD10(1:80)、SMA(1:100)相关部位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7岁,病理学特征为:间质细胞纤维化,表现为细胞变长,核呈椭圆或梭形,胞浆红染,可有胶原化;厚壁血管,表现为簇状或单支散在分布,前者属微小动脉,平滑肌在1~5层,后者属小动脉,平滑肌在5层以上。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5岁,病理学特征为:间质细胞无纤维化,其中可见多数的弥漫分布的毛细血管和少量发育不好的散在单支分布的螺旋动脉,前者无平滑肌,后者可见1~3层平滑肌。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为一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不易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相鉴别,掌握其间质纤维化程度及厚壁血管的界定和分布规律,对诊断会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免疫组织化学

子宫内膜息肉是比较常见的宫腔内瘤样病变[1],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发生在50~60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不易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鉴别,即使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也可呈弥漫息肉状[2],而子宫内膜息肉也可呈多发宽基性[3]。笔者收集了30例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息肉病例,通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临床资料分析,同时对30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病例进行对照分析,以期更详细地了解和量化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标准, 并能更好地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相鉴别,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笔者收集了自2006年1月—12月间因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症而行子宫切除,同时伴有子宫内膜息肉的住院病例,共30例;以阴道不规则出血进行诊断性刮宫并被确诊为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病例30例。前者选择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息肉病例,主要是为了同时满足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诊断标准和病理诊断标准,以避免诊刮子宫内膜息肉病例因组织破碎等人为因素造成病理诊断的难度和争议,以便更确切地发现和量化其诊断标准,并将其应用于诊刮时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  常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4μm,HE染色,切片经高年资病理医生按WHO(2003年)诊断标准[4]阅片并确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进行染色,Vimentin(1:100),CD10(1:80),SMA(1:  100),所有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公司,按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子宫内膜息肉组:患者年龄43~55岁,平均47岁。由于本组病例是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同时伴发子宫内膜息肉的子宫切除病例,除了阴道不规则出血外,还同时伴有腹痛等其他症状。  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组:患者年龄41~52岁,平均4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经期紊乱和阴道不规则出血。

      2.2  病理学观察

      2.2.1  子宫内膜息肉组  肉眼,直径0.8~4.2cm不等,24例为单发,6例为多发,表面红色或红褐色,5例可见表面糜烂,切面红褐色,质软。镜下,26例腺体呈增殖期样改变,4例以增殖期样改变为主,同时伴有轻微的分泌,腺体排列紊乱,无极向,部分腺体可见扩张。间质细胞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表现为细胞核变长,呈椭圆形,胞浆红染,可见胶原化,胶原化以靠近厚壁血管处为著。全部病例可见簇状血管,由多数微小动脉和少量微小静脉组成,其管腔数目多在5个以上,多者十几个甚至上百个,微动脉的平滑肌厚度在1~5层。簇状血管在息肉的各个部位均可出现,无明显规律。22例可见单支散在分布的小动脉及小静脉,小动脉壁的平滑肌厚度多在5层以上,未见超过10层者。

      2.2.2  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组  肉眼,组织破碎,红褐色。腺体衬覆假复层上皮,排列紊乱,可见腺腔扩张,与间质面积比大于1:1,间质细胞圆形,胞浆淡染或淡蓝染,间质内可见多数弥漫分布的毛细血管,直径在6~8μm,以及少量的发育不好的螺旋小动脉呈散在单支分布,其直径小于200μm,可见1~3层平滑肌。

      2.3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CD10和Vimentin在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中,间质细胞均呈阳性表达,并不因间质细胞的纤维化而使Vimentin趋向高表达,也不使CD10趋向低表达,因此无实际鉴别意义。  SMA在子宫内膜息肉的间质中血管的表达:簇状血管的微、小动脉壁可见1~5层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单支分布的小动脉壁可见5层以上的平滑肌细胞呈阳性表达。  SMA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间质中血管的表达:毛细血管周围可见一层周上皮细胞呈阳性表达,散在单支分布的发育不好的螺旋动脉管壁可见1~3层平滑肌细胞呈阳性表达。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均为妇科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和临床治疗均有很大不同,但临床症状较为相似,均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鉴别比较困难,即使在宫腔镜直视下,有部分病人也不易鉴别,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也可呈息肉状,子宫内膜息肉也可呈宽基性。因此,组织病理学诊断便成为二者鉴别的重要手段。此二类患者大多数以诊断性刮宫标本送检,由于组织破碎,加之人为变形,在病理诊断中增加了一定难度。以往在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中强调:(1)间质纤维化;(2)簇状厚壁血管;(3)三面被覆上皮[1]。对本病的病理学改变做了本质的论述。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对上述标准的界定常遇到一些困难,并容易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相混淆。笔者通过对上述二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获得了一些进一步的认识。

      3.1  关于间质细胞纤维化  可因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的不同部位而有明显不同。表现为细胞变长,核呈椭圆形,胞浆红染,可出现胶原化,以靠近厚壁血管处为著。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理学变化需和子宫峡部内膜相鉴别,该处内膜由宫体向宫颈过渡,其间质较致密,细胞也变得较长,出现纤维化,腺体小而弯曲,可见分支腺,常与宫颈腺体并存或与其移行,其间无簇状血管。

      3.2  关于厚壁血管  全部病例均见簇状排列,部分病例可见单支散在分布。由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组成,前者血管壁的平滑肌为1~4层,后者血管壁的平滑肌在1~3层,其“厚壁”的概念,应为含有平滑肌的非毛细血管的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  该厚壁血管应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时发育不好的螺旋动脉[1]相鉴别,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时发育不好的螺旋动脉呈散在单支分布,而不形成簇状,其走行有一定方向性,在切片上虽不在同一直线上,但类似于“行迹”样左右相间排列。  同时也要和基底动脉相鉴别,子宫内膜息肉的厚壁血管在息肉的各个部位均可出现,因此,在距表面上皮较近的地方或中心区域出现,则支持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而该片组织由于人为因素使表面上皮缺如,尤其是面积较小,厚壁血管较少,则不除外来自基底动脉,其诊断意义不能确定,应结合其他部位和其他条件综合分析。

      3.3  关于三面被覆上皮  在以往强调的子宫内膜息肉三面被覆上皮的结构中,在诊刮标本中并不是都能见到,即使见到,也不能除外人为因素或为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病变中的病理改变,因此其诊断意义不能肯定。

      3.4  关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伴发子宫内膜息肉  在诊刮标本中,足够的、相应的组织象应同时分别符合两者的诊断条件,则诊断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 陈乐珍.妇产科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8.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63.

3 刘新民(译).现代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49.

4 刘彤华(译).乳腺及女性生殖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5-287.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1 071051 河北保定,保定市第四医院 2 河北定州,定州市人民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