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0年第10卷第1期

浅谈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医学生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关于医德医风教育进行探讨和论述,以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医学生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关于医德医风教育进行探讨和论述,以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

【关键词】  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医务人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临床教学阶段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职业道德品质和综合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医学院校理论教育的实践延伸阶段。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如何,不但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人才,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部门的水平和质量。

  1  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医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医学生的医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对于培养新时期合格医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特别注重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教育必须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针对当今某些医院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更应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要让他们从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就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

  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动因。医生的医德医风体现在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中,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诊疗水平、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影响着医院的社会声誉及当地的社会安定。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逐新培养而形成的。因此,临床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品质的基础阶段和决定阶段。在临床实习期间,医学生开始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医学实践工作中。不仅如此,通过接触病患,医学生也开始接触社会,体验从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这个阶段,学生不仅会受到临床带教教师高尚医德医风的熏陶,也可能受到不良之风的影响。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医疗卫生单位不良的医德医风现象,容易给临床实习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不加改善,很可能使今后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更加紧张和激化,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见,当前的医德医风教育显得更加紧迫不容忽视。

  医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院医德医风建设,而临床实习生正处于学校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过渡时期,医学生的医德观还处于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校期间的价值观念和医疗实践之间的差异会使他们产生困惑。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佳时机。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其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规则及医患关系发展趋势,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调整价值观念并形成正确的医德观,为毕业后走上医疗岗位履行救死扶伤职责,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思想基础。

  2  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途径和建议

  2.1  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临床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而良好的医疗作风和崇高的医德水准是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我修养树立起来的。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还应以身作则,通过日常工作教学生如何敬业、奉献,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感情上容易沟通,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培育高尚的医德风范具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

  医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可塑性很强。因此要坚持正面教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使他们明辨善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我院通过定期聘请一些医德高尚的老专家给临床实习生讲授从医经历,同时采用报告、演讲、展览、声像教育等形式,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榜样。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向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无限忠诚的执著追求、废寝忘食、精心探索、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他们对病人满腔热情,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怕脏不怕累、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体验到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特有的同情和爱心。

  总之,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医疗行业的职业作风,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因此,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总之,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更是医学生实习期间医学教育的难点。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教育方式得当,良好的医德医风就会形成并发扬光大。

  2.2  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几点建议

  2.2.1  改变观念,树立信念  医学生实习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医学生的思想同样有着阶段性。因而在进行医德教育时,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医德教育实施方案和计划,首先在医学生初到医院时,要以理论讲授、言传身教等导向式教育为主,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明确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初步了解医德实践行为的含义。在实习阶段,可根据临床各科室自身特点及其医院规范的个体差异,对医学生继续进行医德规范和原则的教育,奠定“一切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基础,引导他们用爱心和人交往,努力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去解除病人的疾苦,积极创造热烈、温馨的伦理氛围。在他们面临毕业分配、就业抉择思想波动激烈的时期,着重以榜样的力量教育与讨论式教育相结合,使他们学有榜样,尽量减少因择业竞争引起的道德困惑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他们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时,则应充分发挥他们专业的积极性,在工作上要放手,努力提高他们工作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

  2.2.2  加强伦理教育   医学生的实习任务是通过实习医院的管理去完成的,而每个医学生的具体实习行为则是在各科室带教老师精心指导下实施的。在医疗实践中展开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与教师的道德风范影响是分不开的。教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风格,学识渊博、勇于探索的才能,坚定信念、爱岗敬业的情操,这些具有感召力的非权力性影响,会激励、鞭策医学生逐步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因此,在临床带教工作中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就是要用医学道德和规范来严格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2.2.3  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除了有惩罚功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医务人员在行医服务中更加自律,使医德意识真正转化为医德的行为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对执业医师的行为规范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对执业医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加强临床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的具体内容,了解病人的合法权益和自己的义务责任,而且要使他们深刻认识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严格在法律范围内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培养健全的法律心理。

  2.2.4  加强管理制度  管理是医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会有良好医德的形成。学校和实习医院应该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约束机制。在学校方面,对医学生专人负责,经常到实习医院检查,主动听取带教老师的意见,结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习医院方面,对学生建立严格的医德考核制度,把医德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作用,除认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应注意医德的培养,把学生的医德表现反映在学生鉴定表上,并及时与学校联系,把对学生的考核结果与本人的评先评优、毕业分配等相联系,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透明度要高。要有综合科室领导、带教老师、病人等多方面的意见,评价内容要有等级优劣之分,不能千篇一律,不负责任。要通过评价使学生既感到有压力,又感到有动力,促使他们看到差距与不足,明确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实践和医德评价体系和运作机制,与学生的医德教育接轨,实现医德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系统性。

作者: 李向珍 闫文明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