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0年第10卷第7期

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我院中医方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口服、外用中医方药后的疗效进行监测。结论我院自拟中医方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明显。【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我院中医方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口服、外用中医方药后的疗效进行监测。结果 总有效率98.4%。结论 我院自拟中医方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明显。

【关键词】  小儿秋季腹泻;中医;治疗

  秋季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最为常见,又称为“秋季腹泻”,多发于3岁以下尤其是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病程一般在5~7天。小儿秋季腹泻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大便每日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起病急骤,体温较高(一般为38℃~40℃),胃肠道症状较重,甚至每日大便次数达数十次,多为水样或蛋花样,较大幼儿大便呈喷射状,无特殊腥味及黏液脓血。笔者自2008年以来,运用自拟止泻汤配合中药止泻散脐部外敷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52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3个月;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平均4.5天。对照组52例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5个月~3岁,平均12个月;病程最短1.5天,最长9天,平均5天。均符合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均有如下特点:(1)秋冬季节发病;(2)发病急,发热,呕吐,腹泻,多伴脱水,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3)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思密达、培菲康等药物,按常规剂量口服。脱水患儿给予补充ORS口服补液盐;发热患者口服泰诺林。治疗组采用自拟止泻汤:怀山药8g,广木香10g,生山楂15g,陈皮、姜半夏各5g,茯苓、白术各10g,藿香5g,苏梗、石榴皮各6g,砂仁4g(后下),甘草2g。加减:腹痛明显加白芍5g、防风5g;舌苔厚腻加佩兰5g;腹胀加川朴5g。每天1剂,分3次温服。口服困难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每天2次。外用止泻散(止泻散组成:炮姜、石榴皮、木香、丁香、肉桂,按炮姜、石榴皮各20g,木香15g,丁香、肉桂各10g的比例混合研末,过100目筛,放入磨口玻璃瓶中密封保存),使用方法:取药粉3g,用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h后揭去。一般12h吐泻停止,24h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出现脱水的患儿亦给予口服ORS口服补液盐。发热患者口服泰诺林。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4]。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两组病例均以3天为1个疗程,用药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痊愈: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

  2.2 治疗结果

  见表1。治疗3天后,治疗组60例中,痊愈49例(81.7%),显效6例(10.0%),有效4例(6.7%),无效1例(1.6%),总有效率98.4%;对照组52例中,痊愈25例(48.1%),显效8例(15.4%),有效7例(13.4%),无效12例(23.1%),总有效率76.9%。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比较

  3 体会

  腹泻病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肠道疾病,其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水样泻或暴泻如水注,或呈蛋花汤样便。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且因小儿体质纤弱,脏腑娇嫩,一旦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伤导致泄泻,故临床辨证多属脾虚泄泻[2]。笔者自拟止泻汤方中怀山药、茯苓、白术、泽泻、姜半夏、陈皮有健脾化湿,和胃止呕之功;砂仁、苏梗行气止痛化湿;石榴皮涩肠止泻;甘草缓急止痛,中医说“有胃气则生”,故重用生山楂及广木香,以行气开胃,提升气化功能。全方共奏健脾化湿,助运止泻之功。而外用止泻散,辛香燥烈,功能温运脾阳,理气燥湿,通过神阙穴外敷,直达病所,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恢复肠功能。实践证明,中药内外合治能很快调整并改善胃肠功能紊乱,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明显提高疗效,帮助患儿恢复。

【参考文献】
  1 赵建梅.中药内外合治小儿秋季腹泻.山西中医, 2009,(5):8.

  2 马冬玲,李杰.30例小儿秋季腹泻综合疗法治疗探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5):25-26.

  

作者: 徐丽霞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