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1年第11卷第1期

依那普利联合伊普利酮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伊普利酮对高血压病病人的疗效。方法高血压病观察组60例,采用依那普利和伊普利酮的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依那普利治疗。两组均不使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伊普利酮对高血压病病人的疗效。方法高血压病观察组60例,采用依那普利和伊普利酮的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依那普利治疗。两组均不使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两组SBP和DBP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SBP和DBP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伊普利酮的疗效优于依那普利。

【关键词】  依那普利;伊普利酮;高血压病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09-6614(2011)01-0044-02

2008年11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依那普利联合伊普利酮治疗高血压,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满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观察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5~75岁。对照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56~7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并排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能耐受者和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继发性高血压者。
1.2方法在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条件下,所有病人停用降压药物1周后,每天测血压,共测7天(如有血压升高过高过快应及时处理),取所测血压的均值作为治疗前基础血压,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5mg,1次/d,每天监测血压1次,如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则剂量增加至10mg,1次/d,直到治疗结束,疗程为12个月。观察组是在依那普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伊普利酮25mg, 1次/d。治疗结束时最后1周每天测血压1次,共测7次,取均值为治疗后血压。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入选对象的性别、年龄、体重、血压、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治疗前后SBP和DBP变化 对照组SBP和DBP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SBP和DBP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SBP和DBP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高血压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为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依那普利是含羧基的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醛固酮生成减少,从而发挥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另外,因其有抑制激肽酶活性的作用,故可使激肽释放增加,使儿茶酚胺浓度和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从而扩张血管,降低阻力,减轻钠水潴留,使心率减慢,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发挥降压和改善心功能作用[1]。但使用ACEI的病人,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即ACEI并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的产生,伊普利酮为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可以特异性地阻断醛固酮受体,对醛固酮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对雄激素和黄体酮受体的亲和力极低[2]。 其主要作用有抑制或逆转换为AngⅠ转换为AngⅡ,改善血管内功能,延缓动脉硬化等[3]。本研究显示,依那普利联合伊普利酮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好,具有协同降压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锡柱.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民军医,2002,45(2):99.
2凌静,冯友根.醛固酮拮抗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人民军医,2006,49(2):105-106.
3王春华,王文丽. 醛固酮受体拮抗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人民军医,2007,50(4):216.

作者: 张群柱,贾骥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