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玻璃体骨化2例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5,眼压:右T+2,左Tn,右眼睑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黄白色水肿混浊,其间可见新生血管,眼内无法视清,左眼晶状体轻度混浊,余未见异常。术中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并分离,将角膜完全剪除,分离睫状体时,类球形晶状体脱出,溢出黄白色乳糜状液体,分离脉络膜时可触及眼内容物较硬,取出褐色球状骨块,2%碘酊烧灼巩膜腔......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6岁,因“右眼被木头崩伤后视物不见伴阵发性眼痛28年,加重2个月”于1997年10月7日来我院求治。该患者28年前劈柴时不慎被飞溅的木头崩伤右眼,当时流大量热泪,自觉视物不清,未进行系统治疗,症状无好转,数日后视力逐渐丧失。以后右眼阵发性红、痛,偶伴右侧偏头痛,间断抗感染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就诊前2个月,右眼红、痛、流泪加重,右侧头痛剧烈难忍,持续不缓解。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眼部情况:视力右无光感,左0.5,眼压:右T+2,左Tn,右眼睑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黄白色水肿混浊,其间可见新生血管,眼内无法视清,左眼晶状体轻度混浊,余未见异常。结合病史及检查,诊断为:右眼继发性青光眼,右眼内炎,老年性白内障(左:初发期)。于1999年10月10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并分离,将角膜完全剪除,分离睫状体时,类球形晶状体脱出,溢出黄白色乳糜状液体,分离脉络膜时可触及眼内容物较硬,取出褐色球状骨块,2%碘酊烧灼巩膜腔,盐水冲洗,分层间断缝合巩膜切口、筋膜及球结膜,囊内填塞油纱,加压包扎3天,给予抗感染、减轻组织水肿治疗。术后见晶状体呈球形,质地硬,黄白色,体积约8mm×6.5mm×4.5mm,玻璃体腔剥离物呈褐色,质地硬,表面光滑,体积约15mm×15mm×13mm。病理检查:晶状体内见钙化球,玻璃体标本见片状骨小梁组织及钙化灶,病理诊断:符合晶状体钙化、玻璃体骨化改变。7天后拆除结膜缝线,出院。

  例2,患者,男,19岁,因“左眼被石头击伤后视物不见、眼球变小12年”于2000年6月18日来我院就诊。该患者12年前玩耍时不慎被他人用石头击伤左眼,当时眼痛、视物不清,未治疗,以后左眼变白、变小,视力逐渐丧失。此次为求美容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未见异常。眼部情况:视力右0.8,左无光感。眼压:右15mmHg,左Tn。眼球突出度10mm,左眼睑裂较对侧小,眼睑轻度内陷,球结膜无充血,角膜变小直径6mm,透明,角膜后色素性KP(+),瞳孔纵椭圆形,虹膜后粘连,晶状体灰白色混浊,眼内视不见。右眼未见异常。结合病史及检查,诊断为:左眼球萎缩。于2000年6月20日在局麻下行左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分离球结膜,剪除角膜,分离睫状体和脉络膜时可触及眼内容物较硬,与巩膜内面粘连,剥离时患者疼痛难忍,取出褐色球状骨块,2%碘酊处理巩膜腔,盐水冲洗,分层间断缝合巩膜切口、筋膜及球结膜,结膜囊内填塞油纱,加压包扎3天,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术后见玻璃体标本呈褐色球形,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体积约14mm×13mm×10mm。病理检查:见片状骨小梁组织及钙化灶。病理诊断:符合玻璃体骨化。术后7天后拆除结膜缝线出院,术后1个月随诊,结膜囊内植入义眼片。

  2  讨论

  本文报告的2例患者病史较长,均有明确的眼外伤史,伤后未进行系统的治疗,视力逐渐丧失,并呈炎症或萎缩表现。考虑:眼外伤时可能致角膜或巩膜穿通伤,晶状体囊膜破裂,晶状体纤维不断吸收水分,水肿、破裂,发生变性、乳化、结晶等退行性改变,晚期出现钙化或骨化现象,又因为晶状体表现为板层分离,纤维呈有层次而不规则的混浊,导致晶状体钙化呈球形[1]。同时伤及脉络膜和视网膜时,脉络膜纤维细胞和纤维色素细胞增生,在视网膜下堆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新生血管长入,形成视网膜下膜或沿创口长入视网膜表面,形成视网膜前膜,视网膜结构的破坏,视网膜内的胶原细胞和血管周围的纤维细胞增生,也参与了视网膜增殖膜的形成。视网膜下及玻璃体腔内形成广泛的增殖膜。眼内增殖膜形成条索,将视网膜拉至玻璃体前部、晶状体后部或瞳孔区,视网膜卷缩、脱离,最终导致眼球萎缩,增生的纤维部分发生透明样变、钙化及骨化[2]。此外眼外伤感染产生的炎性细胞,根据玻璃体的层次结构,多采取叠层式条形排列,在钙化及骨化的过程中渗出物纤维化收缩,形成球形或舟状。另有报道说:眼球内炎症早期渗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晚期有淋巴细胞及膜组织形成,渗出液来自视网膜及葡萄膜血管,视乳头、睫状体扁平部及晶状体后空腔是渗出液最集中之处。晚期的睫状膜生成,收缩后使睫状体脱离,房水分泌大量减少,是眼球萎缩的直接原因。末期则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骨化皆可发生,眼球高度缩小,如一小带,应称为眼球痨[3]。此2例病例的病程和病理改变均符合上述表现。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51-3253.

  2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82-3089.

  3  倪逴.眼的病理解剖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308.

  作者单位: 136000 吉林四平,四平市中心医院眼科

  (编辑:云  兆)

作者: 谢莉郭惠宇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