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人工晶体前膜形成34例的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体前膜形成是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发现及合理治疗对视力恢复意义重大,现将常州眼耳鼻咽喉科医院近年来所收治的34例人工晶体前膜的治疗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003~2004年,常州眼耳鼻咽喉科医院共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697例,其中现代囊外摘除461例,超声乳化吸除2......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体前膜形成是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发现及合理治疗对视力恢复意义重大,现将常州眼耳鼻咽喉科医院近年来所收治的34例人工晶体前膜的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04年,常州眼耳鼻咽喉科医院共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697例,其中现代囊外摘除461例,超声乳化吸除236例。共发生人工晶体前膜形成34例,占4.88%,现代囊外摘除27例,占5.86%,超声乳化吸除7例,占2.97%。男18例,女16例,年龄38~91岁,平均64岁。老年性白内障7例,占20.59%,外伤性白内障11例,占32.35%,并发性白内障16例,占47.06%。随访时间1~4个月。

  1.2  膜形成情况  参照Miyake分级法分为[1]Ⅰ级:人工晶体表面有少许渗出丝状纤维膜样物形成;Ⅱ级:人工晶体表面有片状严重纤维膜样物形成,覆盖2/3以上瞳孔区。本组中Ⅰ级膜23例,占67.65%,Ⅱ级膜11例,占32.35%。膜形成时间:术后第一天6例,2~7天27例,10天以上1例。

  1.3  治疗情况  发现人工晶体前膜立即给予地塞米松2.5 mg加庆大霉素2万u及尿激酶1500万u结膜下交替注射,根据膜消散情况决定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非糖尿病性给予强的松30 mg,每日1次口服,3天后减量为15 mg,同时口服消炎痛(前列腺素抑制剂)25 mg,3次/d。局部给予典必殊眼液点眼,每日6次。普南扑灵眼液点眼,每日4次。为防止瞳孔后粘连,给予美多丽眼液点眼,每日3次,活动瞳孔,同时嘱患者热敷。有2例患者由于膜较厚且形成时间较长,药物治疗不佳,行YAG激光治疗。

  2  结果
   
  人工晶体前膜于治疗后消退时间为1~2天者13例,3~5天者16例,7~9天者5例。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治疗前视力0.1以下者23例,0.1~0.3者9例,0.4~0.6者2例。治疗后视力0.1~0.3者3例,0.4~0.6例者17例,0.7以上者14例。膜消除后经随访1~4个月未发现复发。

  3  讨论
   
  人工晶体前膜是一种异物反应膜,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反应是前膜形成的细胞基础,术后前房内纤维素性渗出促进前膜形成。与手术机械刺激、人工晶体材料、黏弹剂的质量、术中皮质及囊膜残留、血-房水屏障(BAB)的破坏及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人工晶体前膜多发生在术后3~5天,发生率国外学者统计为4%~12%。外伤性白内障及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高,本组资料显示以并发性白内障最高。
   
  治疗人工晶体前膜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和适时活动瞳孔,同时辅以尿激酶的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控制反应程度,活动瞳孔以防止瞳孔永久性粘连。尿激酶具有激活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加速纤维蛋白分解溶解炎性渗出物,进而抑制在纤维蛋白框架结构形成结缔组织作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现前膜形成立即结膜下给药,加强活动瞳孔。经处理一般Ⅰ级膜3天可消散,Ⅱ级膜也多于1周内消退。对于纤维膜较厚,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激光膜切除或手术取膜。减少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的关键在于不断改进手术操作技巧,减少BAB的破坏,选用高质量的人工晶体,并保证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

  作者单位: 213001 江苏常州,常州眼耳鼻咽喉科医院

  (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

作者: 邓国华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