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8年第5卷第1期

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的几点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手术复发性翼状胬肉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难题,现将我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13例15眼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情况本组13例15眼,男9例11眼,女4例4眼,年龄39~70岁,平均57岁,经一次手术复发12眼,二次者2眼,三次1眼。2手术方法术前3天开始用自配氯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4次/d,手术在显微镜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翼状胬肉;手术


    复发性翼状胬肉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难题,现将我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13例15眼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13例15眼,男9例11眼,女4例4眼,年龄39~70岁,平均57岁,经一次手术复发12眼,二次者2眼,三次1眼。

    1.2  手术方法  术前3天开始用自配氯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4次/d,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在胬肉头部外方0.5 mm的透明角膜区做一浅层划切,沿此界限做角膜浅层剥离分离至角巩膜缘,再沿胬肉上下侧剪开球结膜,将结膜与胬肉组织分开剥离直至半月皱襞处切除胬肉,取同侧眼上方相应大小的结膜瓣(尽量远离角巩膜缘)移植于缺损区,使其内缘于角膜缘之间保留有3 mm的巩膜裸露区,间断缝合结膜瓣,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稀释液浸泡的棉片置于角巩膜创面处5 min,取下后再用盐水棉签擦拭干净。双眼遮盖,隔日后换药,开始氯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7天拆线,继续自配眼液点眼,并逐渐减少次数,至结膜充血消退。

    1.3  随访  全部病例均以门诊、家信的方式跟踪随访1~7年,15眼中无一例复发,其中经三次手术的1眼结膜瘢痕较明显,但不影响眼球活动。

    2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很多,但术后复发率高达20%~70%。且复发胬肉较原发者生长更快,肉芽瘢痕增生,易造成睑球粘连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极为困难。对本组患者笔者采取了胬肉切除、结膜瓣移植、暴露巩膜、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液湿敷及手术前后局部应用激素的综合疗法,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笔者体会:(1)综合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需要高度重视术中各步骤,特别是要将角膜部位胬肉残存组织清除干净,复发性胬肉因瘢痕组织增生,标志不清,故手术更要认真、细致,操作轻巧准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缝线以细针细线为好,尽量避免术中术后可引起结膜充血的各种不良刺激。(2)胬肉残留组织是其复发的基础,而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复发的根本原因。平阳霉素能抑制DNA的合成和切断DNA链,从而有较强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可使毛细血管闭塞。同地塞米松连用有协同作用,这样既可使残存组织变性、坏死,又能使局部血管闭塞,从而进一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3)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复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角膜上皮的结膜化过程,故取结膜片应尽量远离角巩膜缘。因为靠近穹隆部的结膜上皮层是由3~4层细胞所构成,表层为扁平上皮细胞,逐步向角膜缘移行中变为复层鳞状上皮。在光学显微镜下,此处的结膜与角膜上皮细胞形态类似,很容易侵入角膜。笔者利用两处结膜结构上的不同使角膜创面有充足的时间自行修复,从而抑制其角膜的结膜上皮化,防止胬肉的再发。(4)地塞米松属类固醇药物,可抑制细胞DNA、RNA蛋白质合成,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抑制其有丝分裂,故有强大的抗炎及抑制新生血管、肉芽组织增殖等作用。另外,胬肉的发生与免疫有关,而皮质激素对免疫过程的多个环节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期合理的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作者单位:116013 辽宁大连,解放军第403医院

作者: 孙伟利,王长喜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